一级核心实词

ài
喜爱.《师说》:“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。”
亲爱的;心爱的.《柳毅传》:“见大王爱其女牧羊于野。”
爱护.《陈涉世家》:“吴广素爱人,士卒多为用者。”
怜惜;同情.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若爱重伤,则如勿伤。”
爱惜.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国事至此,予不得爱身。”
吝啬.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吾何爱一丰?。”
爱好.《阿房宫赋》:“秦爱纷奢,人亦念共家。”
【爱服】心甘情愿地服从.

ān
安定;安稳;安宁;安全.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风雨不动安山。”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审容膝之易安。”
安适;安逸.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“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”《琵琶行》:“予出官二年,恬然自安。”
养;奉养.《曹刿论战》:“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”《论语十则》: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”
抚慰;安抚.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时时为安慰,久久莫相忘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若备与彼协心,上下齐同,则宜抚之安,与结盟好。”
安心;习惯于.《柳敬亭传》:“敬亭亦无所不安。”
安置;安放.《失街亭》:“离山十里,有王平安营。”
疑问副词怎么;哪里.《陈涉世家》: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?”
疑问代词表处所.哪里;什么地方.《鸿门宴》:“沛公安在?”
【安厝】1.安葬.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甘皇后传》:“园陵将成,安有期。”2.停灵待葬或浅埋以符改葬.《红楼梦》:“且说贾政等送殡到了寺内,安毕,亲友散去。”
【安堵】安居;不受骚扰.《三圉志·魏书·钟会传》:“百姓士民,安旧业。”也作“案堵”“按堵”。

bèi
被子。
覆盖。《促织》:“成归,闻妻言,如被冰雪。”
加在……之上,加于,给于。屈原《哀郢》:“众谗人之嫉妒兮,被以不慈之伪名。”
遭受;蒙受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秦王复击轲,被八创。”《论积贮疏》:“禹汤被之矣。”
表被动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。”

①通“披”,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将军身被坚执锐,伐无道。”
分散;散开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屈原至j江滨,发行吟泽畔。”
【辨】衾,被。先秦时,作卧具的“被子”不用“被”表示.小被称“寝衣”,大被称为“衾”。

bèi
①原数的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。
通“背”,背向;背对着;违背;违反;背叛;背诵。
③通“悖”,悖逆乖戾。《管子·五辅》:“上下无义则乱,贵贱无分则争,长幼无等则倍,贫富无度则失。”
péi
陪伴;伴随。《穆天子传》:“丧三即位,周室父兄子孙倍之。”
【倍谲】1.比喻各持一见,更相立异。《庄子·天下》:“俱诵《墨经》,而倍不同,相谓别墨。”2.同“倍僪”,太阳周围的光气。

běn
草木的根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臣闻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。”
树木的干。柳宗元《种树郭橐驼传》:“摇其本以观其疏密。”
根本;基础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王欲行之,刎盍反其本矣。”
指农业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今背本而趋末,食者甚众。”
本源;根源。《原毁》:“为是者有本有原,怠与忌之谓也。”
依照;依据。《图画》:“虽理想派之作,亦先有本,乃增损而润色之。”
堆原,考察。《伶官传序》:“抑本其成败之迹,而皆自于人欤?”
本来的,原来的。《孟子·鱼我所欲也》:“此之谓失其本心。”
本来;原来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本在冀州之南,河阳之北。”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本自无教训,兼愧贵家子。”
本钱。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子本相侔,则没为奴婢。”
这里的;自己的。《采草药》:“用芽者自从本说。”
版本;底本。《活板》:“已后典籍皆为板本。”
臣下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是无难,别具本章。”
株;棵。《汉书·龚遂传》:“令口种一树榆,百本薤五十本葱,一畦韭。”
书籍的一册。《活板》:“若止印三二本,未为简易。”


边远的地方。《为学》:“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贫,其一富。”
鄙陋,鄙俗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鄙贱之人,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。”
轻贱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人贱物亦鄙,不足迎后人。”
鄙薄,轻视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孔子鄙其其小器。”
⑤谦词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敢竭鄙诚。”

bīng
兵器;武器。《殽之战》:“束载、厉兵、秣马矣。”《过秦论》:“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。”
军队;士兵。《谋攻》:“不战而屈人之兵。”
战争;军事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兵旱相乘,天下大屈。”《教战守策》:“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。”
战略。《谋攻》:“战上兵伐谋。”

bìng
病加重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疾病,子路请祷。”
泛指疾病。《察今》:“病万变,药亦万变。”
重病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君之病在肌肤。”
生病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每朝时,常称病。”
【又】疲劳;困苦不堪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向吾不为斯役,则久已病矣。”
弊病;毛病;缺点。《原毁》:“不如舜,不如周公,吾之病也。”《训俭示康》:“人亦嗤吾固陋,吾之病也。”
羞辱;伤害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非独见病,亦以病吾子。”
担忧;忧虑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君子病无能焉,不病人之不己知也。”

chá
仔细看;观察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徐而察之,则山下皆石穴罅。”
看清楚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。”
【又】苛求。《班超告老归国》:“察政不得下和,宜荡佚简易,宽小过,总大纲而已。”
考察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察邻国之政,无如寡人之用心也。”
清楚;明白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
考察举荐;选拔。《陈情表》:“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,后剌史臣荣举臣秀才。”
督察。《邵公谏厉王弥谤》:“近臣尽规,亲戚补察。”(补察:弥补过失,督察是非。)
【察察】1.洁白的样子。2.析辨明白的样子。
【察断】明察判断。《荀子·致士》:“然后中和察以辅之,政之隆也。”
【察见渊鱼】谓明察至能见到深渊之鱼。用以比喻探知别人的隐私。常用的是,“察见渊鱼者不祥,智料隐匿者有殃。”语出《列子·说符》
【察纳】明察采纳。
【察士】明察事理的人。《韩非子·八说》:“察然后能知之,不可以为全,夫民不尽察。”
【察微】洞悉细微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聪以知远,明以察。”

zhāo
早晨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。”
一日。《孟子·告子》:“虽与之天下,不能一朝居也。”
cháo
拜见;拜访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。”
拜见君主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余朝京师。”
受臣下朝见。《荀子·尧问》:“王朝而有忧色。”
归附;朝拜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燕、赵、朝、魏闻之,皆朝于齐。”
【又】〈动使动〉使……朝拜。《过秦论》:“序八州而朝同列。”
朝廷。《柳敬亭传》:“是时朝中皆畏宁南。”
上朝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“胡为至今不朝也。”
官府的大堂。《后汉书·刘宠传》:“山谷鄙生,未尝识郡朝。”
朝代。《陈情表》:“逮奉圣朝,沐浴清化。”
【朝报】封建王朝的公报。
【朝寄】朝廷的委托。
【朝眷】皇帝的宠恩。
【朝列】官吏在朝廷的位次。

céng
曾经。《陈情表》:“臣侍汤药,未曾废离。”《琵琶行》:“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。”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“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往。”
通“层”。重叠的。陆机《园葵》:“曾云无温液,严霜有疑威。”
zēng
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。如“曾祖”、“曾孙”。《治平篇》:“是高、曾时为一户者,至曾、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。”
通“增”。增加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“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
竟然;连……都;甚至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以君之力,曾不能损魁父之丘,如太行、王屋何?”《兰亭集序》:“当其欣于所遇,暂得于己,快然自足,曾不知老之将至。”
乃;又。《登楼赋》:“虽信美而非吾土兮,曾何足以少留。”(少:暂时,稍微。)
【曾累】层层积累。
【曾阴】重叠的阴云。
【曾臣】犹末臣,古代诸侯对天子自称的谦词。
【曾翁】称别人的曾祖父。

chéng
登;升。《涉江》:“乘鄂渚而反顾兮,欸秋冬之绪风。”
驾;坐;骑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独与迈乘小舟,至绝壁之下。”
凭借;趁着。《过秦论》:“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山河。”
因依;接连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兵旱相乘,天下大屈。”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》:“顾自民国肇造,变乱纷乘。”
利用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,四方之民兽奔鸟窜。”
欺凌;欺压。《国语·周语》:“乘人不义。”
计量;计算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为人臣者,乘事有功则赏。”
顺应;顺着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聊乘化以归尽,乐夫天命复奚疑?。”
冒着;顶着。《登泰山记》:“自京师乘风雪……至于泰安。”
shèng
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。”《过秦论》:“然秦以区区之地,致万乘之势。”
“四”的代称。《殽之战》:“以乘韦先,牛十二,犒师。”
【乘槎】1.槎:竹、木筏。指登天。苏轼《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》:“岂知乘天女侧,独倚云机看织纱。”2.比喻入朝做官。杜甫《奉赠萧二十使君》诗:“起草鸣先路,乘动要津。”
【乘桴】1.乘坐竹木小筏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子曰:‘道不行,乘浮于海。’”2.指避世。王维《济上四贤咏》:“已闻能狎鸟,余欲共乘。”
【乘化】顺应自然的变化。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聊乘以归尽,乐夫天命复奚疑。”
【乘间】趁空;找机会。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三少帝纪》:“往者季汉分崩,九土颠覆,刘备、孙权乘作祸。”
【乘龙】1.比喻时机成熟后进行大的行动。《南齐书·芮芮虏传》:“陛下承乾启之机,因乘之运,计应符革祚,久已践极,荒裔倾戴,莫不引领。”2.对别人女婿的美称。《艺文类聚》卷四十引《楚国先贤传》:“孙儁字文英,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焉女,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,言得婿如龙也。”后以“乘龙”喻佳婿。杜甫《李监宅》:“门阑多喜色,女婿近乘。”
【乘危】1.登高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三》:“历险乘,则骐骥不如狐狸。”2.踏上危险之地,冒险。吴兢《贞观政要·论略猎》:“圣主不乘,不徼幸。”
【乘隙】1.趁着空闲。2.利用机会。
【乘凶】旧时父母刚死不成服就婚聚叫乘凶。
【乘虚】1.凌空。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乘下坠,触实不硋。”2.腾空飞行。范晔《后汉书·矫慎传》:“盖闻黄老之言,乘入冥,藏身远遁。”3.趁人空虚无备。《后汉书·荀彧传》:“(吕)布乘寇暴,震动人心。”
【乘轩】乘坐大夫的车。泛指做官。
【乘舆】1.天子、诸侯乘坐的车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今乘已驾矣,有司未知所之,敢请。”2.皇帝用的器物。蔡邕《独断上》:“车马、衣服、器械、百物曰乘。”3.皇帝的代称。4.马车;兵车。王符《潜夫论·赞学》:“是故造父疾趋,百步而废,而托乘,坐致千里。”

chéng
真诚;诚实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。”
诚心。《陈情表》:“愿陛下矜悯愚诚。”
真实;真实的。《史记·扁鹊列传》:“子以吾言为不诚,试入诊太子。”
实在;确实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臣诚知不如徐公美。”
果真;如果确实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楚诚能绝齐,秦愿献商、於之地六百里。”
【诚壹】心志专一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田农,掘业,而秦、扬以盖一州。……此皆诚之所致。”

chú
台阶。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赵王扫除自迎,执主人之礼,引公子就西阶。”
清除,去掉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。”《出师表》:“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。”
扣除。《[般涉调]哨遍·高祖还乡》:“欠我的粟,税粮中私准除。”
逝去,过去。王安石《元日》: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”
清理,整治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,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。”
除了,除非。《祭妹文》:“除吾死外,当无见期。”《陈州粜米》:“,则除是包龙图那个铁面没人情。”
任命,授职。指南录后序》:“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。”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除臣洗马。”
【除拜】授官。范晔《后汉书·杨秉传》:“(桓帝)七年南巡园陵,特诏秉从……及行至南阳,左右并通奸利,诏书多所除。”
【除道】修治道路。
【除宫】1.清除宫殿。司马迁《史记·吕太后本纪》:“东牟侯兴居曰:‘诛吕氏吾无功,请得除。’”2.比喻宫廷易主。《后汉书·天文志上》:“是时郭皇后已疏,至十七年十月,遂废为中山太后,立阴贵人为皇后,除之象也。”。
【除身】授官的文凭,犹今之委任状。《宋书·颜延之传》:“晋恭思皇后葬,应须百官,湛之取义熙元年除,以延之兼侍中”。
【除月】十二月又称除月。


口供。《周礼·秋官》:“听其狱讼,察其辞。”柳宗元《断刑论》:“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。”
言词,词句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今吾且死,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。”指南录后序》:“初至北营,抗辞慷慨,上下颇惊动。”《屈原列传》:“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”
讲话,告诉。《殽之战》:“使皇武子辞焉。”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状》:“无伤也,请辞于军。”
推辞;拒绝;不接受。《陈情表》:“臣以供养无主,辞不赴命。”指南录后序》:“于是辞相印不拜。”
告别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等不肖,请辞去。”《木兰诗》:“旦辞爷娘去,暮宿黄河边。”
文词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皆好辞而以赋见称。”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撰长书以为贽,辞甚畅达。”
古代文体的一种。如《楚辞》《归去来兮辞》
【辨】辞,词。在“言词”这个意义上,“辞”和“词”是同义词。在较古的时代,一般只说“辞”,不说“词”。汉代后逐渐以“词”代“辞”。
【辞见】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。
【辞决】决别。
【辞令】应对的言辞。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……而又善为辞。”
【辞世】1.隐居避世。陆机《汉高祖功臣颂》:“托迹黄、老,辞却粒。”2.犹“去世”、“逝世”。韩愈《祭虞部张员外文》:“倏忽逮今,二十馀载,存皆衰白,半亦辞。”
【辞谢】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。
【辞致】辞令或文词的风格。《隋书·苏威传》:“辞可观,见者莫不称善。”

cóng
跟随;跟从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有美人名虞,常幸从。”《荷蓧丈人》:“子路从而后。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。”
【又】动使动使……跟从;让……跟随。《鸿门宴》:“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。”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公子从车骑,虚左,自迎夷门后生。”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从数骑出,微行入古寺。”
【又】追赶;追随。《孙子兵法·军争》:“佯北勿从。”《狼》:“一狼得骨,止,一狼仍从。”
顺从;听从。《论语·十则》:“多闻,择其善者而从之。”
参与。王安石《上皇帝万言书》:“及使之从政,则茫然不知其方……。”《琵琶行》:“弟走从军阿姨死。”
依傍;紧靠着。《鸿门宴》:“樊哙从良坐。”
副,与“正”相对。《魏书·官氏志》:“前世职次皆无从品,魏氏始置之。”
行;做;处理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而行之既久,则又以军法从事。”《群英会蒋干中计》:“汝既为水军都督,可以便宜从事。”
任;任凭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由;自。《鸿门宴》:“从此道至吾军,不过二十里耳。”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旦日,客从外来。”《木兰诗》:“愿为市鞍马,从此替爷征。”
跟;向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。”《项脊轩志》:“从余问古事。”
zòng
①通“纵”。1.
特指合纵。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。王充《论衡·答佞》:“六国约从,则秦畏而六国强;三秦称横,则秦强而天下弱。”2.南北方向。《诗经·齐风·南山》:“衡从其亩。”(衡:东西方向。)
放纵。《汉书·王吉传》:“其后复放从自若。”
【从良】1.封建社会奴婢皆有籍,被释放或赎身为平民叫“从良”。张鷟《朝野佥载三·韦桃符》:“隋开皇中,京兆韦衮有奴曰桃符……衮至左卫中郎,以桃符久从驱使,乃放从。”2.旧指妓女脱离乐籍而嫁人。王闢之《渑水燕谈录》卷十:“新太守至,营妓陈状,以年老乞出籍从。”
【从容】不慌不忙;悠闲舒缓。杜甫《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》:“侍臣缓步归青琐,退食从出每迟。”
【从事】1.办事;处理事务。《史记·张仪传》:“今王地小民贫,故臣愿先从于易。”2.官职名。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序》:“其后用兵,则遣从以一少牢告庙。”
【从一而终】《周易·恒》:“妇人贞吉,从也。”本指用情始终如一。后指一女不事二夫,夫死不得再嫁。
【从亲】合纵相亲。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:“故为王至计,莫若从以孤秦。”

dài
危险。《谋攻》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”《论语》:“思而不学则殆。”
近于;几乎。《六国论》:“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。”《雁荡山》:“凡永嘉山水,游历殆遍。”
大概;恐怕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郦元之所见闻,殆与余同。”
通“怠”,懈怠;懒惰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农者殆则土地荒。”

dāng
对着;面对。《木兰诗》:“当窗理云鬃,对镜贴花黄。”又:“木兰当户织。”
在;处在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有大石当中流。”《登泰山记》:“僻不当道者,皆不及往。”
在;在……时候(地方)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当其欣于所遇,晢得于已,快然自足,曾不知老之将至。”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五人者,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,激于义而死焉者也。”
担当;担任。《陈情表》:“猥以微贱,当侍东宫。”
承担;承受。《窦娥[冤》:“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。”
忍受。《水浒传》:“四下里无半点去彩,其实那热不可当。”
执掌;主持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人君当神器之重,居域中之大。”指南录后序》:“北邀当国者相见。”
相当;对等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……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,所杀过当。”
判决;判罪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吏当广所失亡多,为虏所生得,……赎为庶人。”
抵敌;抵挡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。”
遮挡;遮蔽。《项脊轩志》:“垣墙周庭,以当南日。”
应当;应该。《陈情表》:“臣生当陨首,死当结草。”《陈涉世家》:“吾闻二世少子也,不当立,当立者乃公子扶苏。”
会;将会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卿当日胜贵,吾独向黄泉!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卿与子敬、程公便在前发,孤当续发人众。”
要;将要;就要。《书博鸡者事》:“后不善自改,且复妄言,我当焚汝庐,戕汝家矣!”
⒂指过去的某一时间。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:“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”
dàng
合适恰当。《涉江》:“阴阳易位,时不当兮。”《采草药》:“古法采药多用二月、八月,此殊未当。”
适合;适应。《促织》:“将无献公堂,惴惴恐不当意。”《芙蕖》:“群葩当令时,只在花开之数日。”
当作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安步以当车。”《智取生辰纲》:“你端的不把人当人。”
④抵押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募有能捕之者,当其租入。”
用东西作抵押向当铺借钱。白居易《自咏老身示家属》:“走笔还诗债,抽衣当药钱。”
抵得上;够得上。《游黄山记》:“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,而有奇若此,前未一探,兹游快且愧矣!”
本(地);同(一天)。《智取生辰纲》:“当日直到辰牌时分,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。”
器物的底部。《韩子非·外储说右上》:“尝公谓昭侯曰:‘今有千金之玉卮,通而无当,可以盛水乎?’”
tǎng
通“倘”。如果。《荀子·君子》:“先祖当贤,后子孙必显。”
【当路】⒈当权。⒉拦路。

dào
路;道路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“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。”《陈涉世家》:“会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
【又】取道;道经。《鸿门宴》:“从郦山下,道芷阳间行。”指南录后序》:“道海安,如皋,凡三百里。”
途径;方法;措施。《六国论》:“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”
规律;法则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臣之所好者道也,进乎技矣。”
道理;事理。《师说》: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。”
道德;道义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伐无道,诛暴秦。”
学说;主张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既加冠,益慕圣贤之道。”
说;谈论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不足为外人道好。”
通“导”,引导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”
通“导”。疏通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九河既道。”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决所犯,伤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决使道。”
古代行政区划名。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,道下辖州。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,道下辖府,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、道台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。”
简称道家、道教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道家者流,盖出于史官。”
以为。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“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,谁知这厮故意卖弄。”
从;由。《管子·禁藏》:“凡治乱之情,皆道上始。”
元稹。《望喜驿》:“一道月光横忱前。”
【道心】⒈犹言道德观念。⒉悟道之心。
【道学】⒈道家的学说。⒉指理学,即以周敦颐、程颢、程颐、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。
【道眼】指抉择真妄的能力。
【道义】⒈道德和义理。⒉道德和正义。
【道艺】学问与技能。


获得;得到;取得。与“失”相对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“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”《垓下之战》:“汉皆已得楚乎?”
贪求;贪得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戒之在得。”
心得;收获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古人之观于天地,……往往有得。”
得意;满足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当其欣于所遇,暂得于己,快然自足。”
领会;理解。《朝三暮四》:“宋有狙公者,爱狙,养之成群,能解狙之意,狙亦得公之心。”
合适;恰当。《六国论》:“此言得之。”
实现;达到。《信陵君窍符救赵》:“自王以下,欲求报其父仇,莫能得。”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。”
能;能够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项王自度不得脱。”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,余因得遍观群书。”
应该;应当。《鸿门宴》:“君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”
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。《琵琶行》:“十三学得琵琶成,名属教坊第一部。”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“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得仓皇北顾。”
必须。《红楼梦》:“这件事还得你去才弄的明白。”
【得非】同“得无”,莫不是。
【得无】副词。⒈莫非;该不会。⒉能不;怎么能不。


量长短的标准。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。《汉书·律历志》:“度者,分、寸、尺、丈、引也。”(引:十丈。)《郑人买履》:“已得履,乃曰:‘吾忘持度。’”
限度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之有时,而用之无度,则物力必屈。”
制度;法度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谇法度而修之于朝廷,以授之于有司。”
气度;度量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群臣惊愕,卒起不意,尽失其度。”
计划;打算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。”
渡过;越过。《木兰诗》:“万里赴戎机,关山度若飞。”《凉州词》:“春风不度玉门关。”
次;回。《江南逢李龟年》:“岐王宅里寻常见,崔九堂前几度闻。”
duó
量(长短)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度,然后知长短。”《郑人买履》:“鸹自度其足而置其座。”
计算;估计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项主自度不得脱。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度秦王虽斋,决负约不偿城。”
砍伐。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山有木,工则度之。”

fēi
不对;不正确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”
【又】形意动认为……不对;非难;责怪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。”
不,不是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是不为也,非不能也。”
除非;除了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以为非我莫能为也。”?赤壁之战》:“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。”
无;没有。
《劝学》:“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如物也。”
表疑问语气,同“否”。
《汉书·终军传》:“此言与实反者非?”
fěi
通“诽”,诽谤。
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**:“入则心非,出则巷议。”


返回;回还。《与陈伯之书》:“不远而复,先典攸高。”《信陵君窃符求赵》:“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。”
回复;回答。《信陵君窃符求赵》:“公子往,数请之,朱亥故不复谢。”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不敢出一言以复。”
恢复;还原。《出师表》:“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”《师说》:“师道之不复,可知矣。”
免除赋税徭役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沛幸得复,丰未得复。”
报复。桓宽《盐铁论·本论》:“有复匈奴之志。”
再;又。《劝学》:“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。”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居十日,扁鹊复见。”
夹衣。《世说新语·夙惠》:“冬天昼日不著复衣。”
夹层的。《旧唐书·王锷传》:“作复垣洞穴,实金钱于其中。”
繁复;重复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
通“覆”,覆盖,盖住。《女娲补天》:“天不兼复,地不周载。”《促织》:“复之以掌,虚若无物。”


背;用木板驮大东西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。”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。”
负担;承担。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而智日困,而自负其责也。”
【又】动使动使……承担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
蒙受;遭受。《窦娥冤》:“不明不暗,负屈衔冤。”
背倚;背靠着。《礼记·孔子闲居》:“子夏蹶然而起,负墙而立。”
依靠;凭借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贪,负其强,以空言求璧。”
辜负;对不起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诚恐见欺于大王而负赵。”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吾上恐负朝廷,下恐愧吾师也。”
违背;背弃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度秦王虽斋,决负约不偿赵城。”
失败。《六国论》:“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。”

gài
用草编的覆盖物。
【引】器物的盖子。《项脊轩志》:“庭有枇把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。”
【又】特指车盖,遮阳避雨的用具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。”《两小儿辩日》:“日初出大如车盖。”
遮盖;掩盖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枝枝相覆盖,叶叶相交通。”《敕勒川》:“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”
胜过;超过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力拔山兮气盖世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况刘豫州王室之胄,英才盖世,众士仰慕。”
表下而说的话带推测性,用在句首,相当于“推想”、“大概”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盖其又深,则其至又加少矣。”
大概;大约。用在句中,表示推测、推断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善始者实繁,克终者盖寡。”《与妻书》:“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,必不能禁失吾之悲。”
连接上句或上一段,表示解说原由。相当于“本来”、“原来”。《出师表》:“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”《六国论》:“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。”
用于句首,表示要发表议论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盖儒者所争,尤在于名实。”

通“盍”。
何;怎么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技盖至此乎?”
②兼词,何不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盖亦反其本矣。”


事故;变故。《孟子·滕文公》:“今也不幸至于大故。”《报刘一丈书》:“乡园多故,不能不动客子之愁。”
缘故;原因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?”
旧;旧的;原来的。《墨池记》:“此为其故迹,岂信然邪?”
旧时;从前。《项脊轩志》:“轩东故尝为厨,人往,从轩前过。”
老朋友;旧交情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若非故人乎?”《鸿门宴》:“君安与项伯有故?”
衰退;衰老。《琵琶行》:“暮去春来颜色故。”
死亡;去世。《红楼梦》:“目今其祖早故,只有个儿子。”
故意;特意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将尉醉,广故数言欲亡,忿恚尉。”
还是;仍然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大人故嫌迟。”
通“固”,本来。《促织》:“此物故非西产。”
所以;因此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其志洁,故其称物芳。”
【故人】⒈旧友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:“所封皆故所爱,所诛皆平生仇怨。”⒉指前妻。古乐府《上山采蘼芜》:“新人从门入,故从阁去。”⒊指前夫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怅然遥相望,知是故来。”⒋死者。《儒林外史》:“今不想已作故。”
【故事】⒈过去的事情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余所谓述故,整齐其世传,非所谓作也。”⒉先例;成法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“天子命公赞不名,……如萧何故。”⒊典故。《六一诗话》:“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。”⒋花样。《红楼梦》:“吃腻了肠子,天天又闹起故来了。”
【故意】旧情。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:“十觞亦不醉,感子故长。”


回头;回头看。《殽之战》:“不顾而唾”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荆轲顾笑武阳。”
视;看。《行路难》:“拔剑四顾心茫然。”
看望;拜访。《出师表》:“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。”
顾念;关心。《诗经·硕鼠》:“三岁贯女,莫我肯顾。”
回还;返回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使于齐,顾反,谏怀王曰。”
只是;不过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吾每念,常痛于骨髓,顾计不知所出耳。”
但;却;反而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顾吾念之,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。”《为学》:“人之立志,顾不如蜀鄙之僧哉?”


坚固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荆州与国邻接,江山险固。”
【】〈名〉险固的地方。《过秦论》:“秦孝公据殽函之固,拥雍州之地。”
【又】〈形使动使……坚固;巩固。**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**:“固国不以山溪之险。” ②稳固;牢固。**《殽之战》**:“君臣固守以窥周室。” ③固执;顽固。**《愚公移山》**:“汝心之固,固不可彻。”**《阿房宫赋》**:“独夫之心,日益骄固。” ④坚决;坚持。**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**:“蔺相如固止之。” ⑤本来;原来。**《齐桓晋文之事》**:“臣固知王之不忍也。” ⑥当然。**《垓下之战》**:“今日固决死,愿为诸君快战。” ⑦通“故”,所以,因此。柳宗元**《封建论》**:“吾固曰:非圣人之意也,势也。” ⑧形`鄙陋。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:“鄙人固陋,不知忘讳。”
【固穷】甘处贫困,不失气节。

guī
女子出嫁。《项脊轩志》:“后五年,吾妻来归。”
返回;回去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楚兵惧,自秦归。”
【又】动使动使……返回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卒廷见相如,毕礼而归之。”
送回;归还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城不入,臣请完璧归赵。”
归向;归聚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众士仰慕,若水之归海。”
归依;归附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。”
结局;归宿。《周易·系辞》:“天下同归而殊涂。”《归田园居》:“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。”
死。《尔雅·释训》:“鬼之为言归也。”
珠算一位数除法。
通“馈”,赠送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阳货欲见孔子,孔子不见。归孔子豚。”
【归宁】⒈妇人回娘家看望父母。⒉有时亦指男子回家省亲。
【归田】旧时称辞官还乡。

guó
国家。《察今》:“故治国无法则乱。”
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察邻国之政,无如寡人用心者。”
国都;京都。《殽之战》:“武夫力而拘诸原,妇人暂而免诸国。”《岳阳楼记》:“则有去国怀乡,忧谗畏讥。”
地方;地域。《硕鼠》:“逝将去女,适彼乐国。”

guò
走过;经过。《殽之战》:“三十三年春,秦师过周北门。”
时间过去。《采草药》:“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。”
经历;过程。《苏武》:“常惠请其守者与俱,得夜见汉使,具自陈过。”
超过;胜过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”
过分;过于。《陈情表》:“过蒙拔擢,宠命优渥,岂敢盘桓,有所希冀。”
过失。《殽之战》:“孤之过也,大夫何罪。”
责备。《鸿门宴》:“闻大王有意督过之。”
访问;探望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臣有客在市屠中,愿枉车骑过之。”
【过从】⒈互相往来。⒉应付;周旋。
【过存】问候。


⒈什么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一旦山陵崩,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。”⒉哪里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何由知吾可也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豫州今欲何至?”⒊为什么。《过秦论》:“为天下笑者,何也?”⒋怎么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徐公何能及君也?”⒌哪;哪个。《诗经·隰桑》:“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”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前世不同教,何古之法?”
多么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朔来朔来,受赐不待诏,何无礼也。”

通“呵”,呵问。《过秦论》:“信臣精卒,陈利兵而谁何。”

通“荷”,扛,背。《诗经·曹风·候人》:“彼候人兮,何戈何祋。”

hèn
不满意;遗憾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辍耕之垄上,怅恨久之。”《伶官传序》:“此三者,吾遗恨也。”
怨恨;仇恨。《柳毅传》:“然而恨贯肌骨,亦何能愧避?”《秋声赋》:“念谁为这戕贼,亦何恨乎秋声。”
【辨】憾,恨,怨。“憾”和“恨”是同义词,都表示遗憾。先秦一般用“憾”,汉以后多用“恨”。“怨”和“恨”不是同义词。在古书中“怨”表示仇视、怀恨,“恨”不表示仇视、仇恨。只有“怨恨”二字连用时才有仇恨意思。


兽类颔下的垂肉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前虞跋胡。”
长寿。常“胡考”“胡耇”连用。《诗经·丝衣》:“胡考之休。”
什么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卒然边境有急,数千万之众,国胡以馈之。”
为什么;怎么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田园将芜,胡不归?”《察今》:“上胡不法先王之法。”
古代对北部和西部民族的泛称。《过秦论》:“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。”
【又】泛指外国人。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·白马寺》:“胡神号曰佛。”
【胡卢】笑的样子。

huàn
忧虑;担心。《季氏将伐颛臾》:“不患寡而患不均。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欲勿予,即患秦兵之来。”
忧患;灾祸。《殽之战》:“一日纵敌,数世之患也。”《鱼我所欲也》:“则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也。”
疾病。《魏书·裴骏传》:“患笃,世宗遣太医令驰驿就视,并赐御药。”
【又】生病。《晋书·桓石虔传》:“时有患疟疾者。”
危害;妨害。《谋攻》:“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。”
禁忌;忌讳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此数者用兵之患也。”
【患惙】病重。
【患毒】痛恨。

huò
有的;有的人;有的事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或百步而后止。”
有时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或命巾车,或棹孤舟。”
又。《诗经·宾之初筵》:“既立之监,或佐之史。”
或者;或许。《冯婉贞》:“猱进鸷击,或能免乎?”
通“惑”,迷惑。《汉书·霍去病传》:“别从东道,或失道。”


病;疾病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君有疾在腠里,不治将恐深。”
生病;患病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寒暑不能使之疾。”
毛病;缺点。《公输》:“必为有窃疾矣。”
疾苦;痛苦。《管子·小问》:“凡牧民者,必知其疾。”
疾苦;痛苦。《西门豹治邺》:“会长老,问民之所疾苦。”
痛心;憎恨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。”
妒忌;嫉妒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膑至,庞涓恐其贤于己,疾之。”
快;迅速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老臣病足,曾不能疾走。”
大;强;猛烈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”
敏捷。王维《观猎》:“草枯鹰眼疾,雪尽马蹄轻。”


赶上;追上。《殽之战》:“及诸河,则在舟中矣。”
至;到;到达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农人告余以春及,将有事于西畴。”《伶官传序》:“及其衰也,数十伶人困之。”
遭遇;遇到。《叔向贺贫》:“略则行志,假货居贿,宜及于难。”
推及;涉及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。”
来得及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方急时,不及召下兵。”
【又】指充足的应付时间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乃骇而图之,岂将有及乎?”
赶得上;比得上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君也。”
等到;到了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及其所之既倦,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”
趁着。《子鱼论战》:“彼众我寡,及其未既济也,请击之。”
跟,与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屈完及诸侯盟。”
和,与。《陈情表》:“臣之辛苦,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。”


走近;靠近;走向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匪来贸丝,来即我谋。”《童区寄传》:“夜半,童自转,以缚即炉火烧绝之。”
到。《报刘一丈书》:“即明日,又不敢不来。”
根据;以……为根据。《原毁》:“取其一不责二,即其新不究其旧。”
就在;当。《鸿门宴》:“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。”
就;便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情稍重,京兆、五城即不敢专决。”
就是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“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。”
立即;马上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公阅毕,即解貂覆生,为掩户。”
如果;倘若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,国胡以相恤。”
即使;纵使。《报刘一丈书》:“即饥寒毒热不可忍,不去也。”
则;就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欲匆予,即患秦兵之来。”


尽;完;终了。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言未既,有笑于列者曰。”
后来;不久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既,卫人赏之以邑。”
已经,……以后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既罢,归国,以相如功大,拜为上卿。”
全;都;皆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。”
既然;既然是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既自以心为形役,奚惆怅而独悲。”《季氏将伐颛臾》:“既来之,则安之。”
与“且”、“又”、“亦”相呼应,表并列关系。《芙蕖》:“有风既作飘摇之态,无风亦呈袅娜之姿。”《谋攻》:“三军既惑且疑,则诸侯之难到矣。”
通“即”,就;便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轲既取图奉之。””
【既而】不久;过了不久。
【既且】已经过去。
【既望】农历每月十六日。
【既夕】古丧礼土葬前最后一次吊哭的晚上。

jiǎ
借;贷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,余因得遍观群书。”
凭借;借助。《劝学》:“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”
用;须。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:“将军之所知,不假仆一二谈也。”
给予。《谭嗣同》:“汉人未可假大兵权。”
非正式的;代理的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乃相与共立项羽为假上将军。”
虚假的;假的。《朝天子·咏喇叭》:“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?”
假装;装作。《狼》:“乃悟前狼假寐,盖以诱敌。”
假使;假如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仆自卜固无取,假令有取,亦不敢为人师。”
jià
假期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府吏闻此变,因求假暂归。”
xiá
通“暇”,空闲时间。《越妇言》:“岂急于富贵未假度者耶?”
通“遐”。高;远。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世以为登假焉。”
【假道】⒈宽容;诱导。⒉借路。
【假手】⒈借他人之手来达到目的。⒉古时臣僚为帝王作诏令。

jiān
中间;当中。指处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“千乘之国,摄乎大国之间。”
期间;年间。指时间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。”
近来,不久之前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以君之灵,间蒙甲胄,不敢拜命。”
,用于房屋。《归田园居》:“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”
jiàn
间隙;空隙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彼节者有间,而刀刃者无厚。”
嫌隙;隔阂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诸侯有间矣。”
机会;空子。指南录后序》:“至京口,得间奔真州。”
距离;差别。《淮南子·俶真》:“则美丑有间矣。”
间隔;隔离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遂与外人间隔。”
经历;持续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一人予二十金,骨微伤,病间月。”
离间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谗人间之,可谓穷矣。”
伺候;侦察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上》:“内间主之情以告外。”
间谍。《史记·河渠书》:“始臣为间,然渠成亦秦之利也。”
参与;介入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。”
交杂;夹杂。《口技》:“中间力拉崩倒之声。”
一会儿;片刻。《促织》:“少间,帘内掷一纸出。”
间断的;间或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数月之后,时时而间进。”
私下;暗地里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侯生乃屏人间语。”
间道;偏僻的小路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故令人持璧归,间至赵矣。”
xián
通“闲”。空闲;安静。《楚辞·招魂》:“像设君室,静间安些。”
【间编】脱编。
【间步】私下步行。
【间道】⒈偏僻的小路。⒉从小路走。
【间关】⒈辗转。⒉鸟叫声。⒊形容语言艰涩。
【间阔】⒈远隔。⒉久别。
【间行】走小路;从小路走。
【间色】杂色,多色相配而成的颜色。

jiàn
看;看到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见牛未见羊也。”
遇见;碰见。《回乡偶书》:“儿童相见不相识。”
见面;会面。《琵琶行》:“移船相近邀相见。”
拜见;谒见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于是入朝见威王。”
召见;接见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坐章台见相如。”
知道;懂得。《示儿》:“乃翁见事可怜迟。”
听见;听到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“总不许见哭声。”
见解;见识。《晋书·王浑传》:“敢陈愚见。”
用在动词前,表被动,译为“被”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。”
在动词前,表示说话人自己,可译为“我”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君既若见录,不久望君来。”
xiàn
同“现”,出现;显现。《毛遂自荐》:“锥之处囊中,其未立见。”
动使动使……拜见。《荷蓧丈人》:“止子路宿,杀鸡为黍而食之,见其二子焉。”

jiě
解剖;分割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庖丁为文惠君解牛。”
解开;解下。《公输》:“子墨子解带为城。”
解除;消除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今有一言,可以解燕国之患。”
溶解;溶化。《满井游记》:“于时冰皮始解,波色乍明。”
排解;化解。《师说》:“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。”
解围;撤围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秦军解去,遂救邯郸。”
解脱。道家称人死后灵魂脱离躯体而升天成仙。《梅花岭记》:“谓颜太师以兵解。”
缓解;和解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太后之色少解。”
解释;解说。《隆中对》:“关羽、张飞等不悦,先主解之。”
理解;懂得。《与妻书》:“家中诸母皆通文,有不解处,望请其指教。”
能;合。罗隐《西施》:“西施若解倾吴国,越国亡来又是谁。”
见解;见识。《南史·张邵传》:“融玄义无师法,而神解过人。”
解便;解手。戚继光《练兵实记》:“遇夜即于厕中大小解。”
文体的一种,用于释疑。如韩愈的《进学解》
jiè
遣;发遣。《宋史·举志》:“天下之士屏居山林,令监司守臣解送。”
解送;押送。《水浒传》:“开封府公文只叫解活的去,却不曾教结果了他。”
xiè
①“懈”的古字。懈怠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夙夜匪解,以事一人。”《论衡·福虚》:“宋人有好善行者,三世不解。”
②姓

jiù
接近;靠近;趋向。《劝学》:“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邂逅不如意,便还就孤。”
上;上登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乃谢客就车。”
就任;就职。《陈情表》:“臣具以表闻,辞职不就。”
参加;参与。《芋老人传》:“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。”
承受;接受。《殽之战》:“使归就戮于秦。”
择取;效法。《原君》:“去其不如舜者,就其如舜者。”
成就;成功。《乐羊子妻》:“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。”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轲自知事不就,倚柱而笑。”
看;观赏。《过故人庄》:“等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”
向;从;跟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余尝就老胥而求焉。”
就着;根据。《芋老人传》:“然就其不忘一芋,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。”
即便;即使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法正传》:“就复东行,必不倾危矣。”
即,便。《红楼梦》:“至院外,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。”
【就使】即使。


举起;擎起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吾力足以举百钧。”
拿,用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,十万之众,受制于人。”
举出;提出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举类迩而见义远。”
起身;腾起。《吕氏春秋·论威》:“兔起凫举。”
挂起;升起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中江举帆。”
推举;推荐。《陈情表》:“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。”
举用;任用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莫不求忠以自为,举贤以自佐。”
发动;兴起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远方之能疑者,并举而争起矣。”
举行;实行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,等死,死国可乎?”
举动;行为动作。《谭嗣同》:“全在天津阅兵之举。”
攻克;攻占。《过秦论》:“南取汉中,西举巴蜀。”
完成;成功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何不作衣裳?莫令事不举。”
生育;养育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其母窃举生之。”陈琳《饮马长城窟行》:“生男慎莫举,生女哺用脯。”
检举;揭发。柳宗元《时令论上》:“恤孤寡,举阿党。”
科举;科举考试。《柳毅传》:“有儒生柳毅者,应举下第。”
【又】应举;参加科举考试。韩愈《讳辨》:“愈与李贺书,劝贺举进士。”
中举;考中。《芋老人传》:“乙先得举,登仕路。”
全;整个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举世皆浊而我独清。”
全;都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“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。”
尽;完。《鸿门宴》:“杀人如不能举,刑人如恐不胜。”
点起为;点燃。《孙膑减灶》:“暮见火举而俱发。”

jué
断;断绝。《共工头触不周山》:“天柱折,地维绝。”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秦王惊,自引而起,绝袖。”
隔绝;隔断。《三峡》:“至于夏水襄陵,沿溯阻绝。”
【又】隔绝的;封闭的《桃花源记》:“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。”
【又】极远的。《班超告老归国》:“班超久在绝域,年老思土。”
绝交;断绝往来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楚怀王贪而信张仪,遂绝齐。”
停止;止歇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蝉则千转不穷,猿则百叫无绝。”《口技》:“忽然抚尺一下,群响毕绝。”
绝命;死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我命绝今日,魂去尸长留。”
横渡。《劝学》:“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”
旧诗体裁之一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:“我且高吟一绝,看他则甚。”
到极点的;不能超越的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。”
《核舟记》:“佛印绝类弥勒。”《游黄山记》:“众壑纵横,真黄山绝胜处。”
绝对;完全。《促织》:“而心目力俱穷,绝无踪响。”

kān
经受得起;能够承受。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今京不度,非制也,君将不堪。”指南录后序》:“境界危恶,层见错出,非人世所堪。”
【又】胜任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不堪吏人妇,岂合令郎君?”
可以;能够。杜甫《房兵曹胡马》:“所向无空阔,真堪托死生。”
【堪舆】相地看风水的迷信职业者。


能;能够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凡昔元首,承天景命,善始者实繁,克终者盖寡。”
完成;成功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前虞跋胡,后恐疐尾,三纳之而未克。”
攻克;战胜。《殽之战》:“攻之不克,围之不继。”
克制;约束。《后汉书·祭遵传》:“遵为人廉约小心,克己奉公。”

lèi
种类;类别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王之不王,是折枝之类也。”
类推;推论。《公输》:“义不杀少而杀众,不可谓知类。”
类似;像。《与吴质书》:“志意何时复类昔日。”《项脊轩志》:“何竟日默默在此,大类女郎也?”
事例;事物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举类迩而见义远。”
大抵;大致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走卒类士服,农夫蹑丝履。”
典范;榜样。《怀沙》:“明告君子,吾将以为类兮。”

lián
怜爱;疼爱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。”
同情;怜悯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公子纵轻胜,弃之降秦,独不怜公子姊耶。”


满;遍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舸舰弥津。”
【又】水满的样子。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:“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,望之如浮泪流水面。”
长;久。《盐铁论》:“旷日弥久而无益于理。”
越;更加。《六国论》:“奉之弥繁,侵之愈急。”
【弥留】⒈久病不愈。⒉病重将死。
【弥纶】⒈统摄;包括。⒉弥缝;弥补。


没有什么;没有谁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”
不要;别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初七及下九,嬉戏莫莫相忘。”
没有;不。《促织》:“成仓猝莫知所救,顿足失色。”《赤壁赋》:“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。”

通“暮”。日暮;黄昏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至莫夜月明,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之下。”
【莫莫】⒈茂密的样子。⒉尘土飞扬的样子。⒊广大的样子。⒋暗暗地;不声不响地。⒌敬谨的样子。

nǎi
你(的);你们(的)。《示儿》:“家祭无忘告乃翁。”
这;这样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夫我乃行之,反而求之,不得吾心。”
表判断,是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。”
竟然;却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”
才。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闻汝丧之七日,乃能衔哀致诚。”
仅仅;只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至东城,乃有二十八骑。”
又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合于《桑林》之舞,乃中《经首》之会。”
甚至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蒙冲斗舰乃以千数。”
于是;就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乃重修岳阳楼,增其旧制。”

nèi
里面;内部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四境之内,莫不有求于王。”
【又】特指朝廷内或国内。《过秦论》:“当是时也,商君佐之,内立法度,务耕织。”
【又】指家庭内部。《陈情表》:“外无期功强近之亲,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”
内心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而内怀犹豫之计。”
内室;特指皇宫。《长恨歌》:“西宫南内多秋草。”
女色。《左传·僖公十七年》:“齐侯好内。”
妻妾的泛称。后专指妻,如南朝人徐悱有《赠内》诗。今人也有谦称自己的妻子为“内人”、“贱内”的。
【引】妻子一方的亲戚,如“内兄”、“内侄”。

同“纳”。接纳;收容。《中山狼传》“先生如其旨,内狼于囊。”《鸿门宴》:“距关,毋内诸侯。”
【内嬖】受君主宠幸,又指君主宠幸的人。
【内阁】⒈明清时期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。明洪武十五年,仿宋制,高诸殿阁大学士,因授餐大内,常侍天子殿阁之下,故名内阁。⒉内堂,贵族妇女的卧室。
【内省】宫禁之内。
【内传】解释经义的文字叫内传;广引事例、推演本义的叫外传。如关于《诗经》的就有《韩诗内传》《韩诗外传》。传记的一种。以记述轶闻趣事为主,如《隋书·经籍志二》《汉武内传》等。


时限;期限;限定或约定的时间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会天大雨,道不通,度已失期。”《病梅馆记》:“以五年为期,必复之全之。”
约会;约定。《大铁椎传》:“今夜半,方期我决斗某所。”《陈太丘与友期》:“陈太丘与友期行,期日中。”
期望;要求。《五蠹》:“是以圣人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。”《察今》:“良剑期乎断,不期乎镆铘。”
预料;料想。《水浒传》:“曾有东京来的人传说兄长的豪杰,不期今日得会。”
时日;日期。《促织》:“业根,死期至矣!”《梅花岭记》:“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?”
及;至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宝贵非吾愿,帝乡不可期。”《兰亭集序》:“况修短随化,终期于尽。”
必定;必然。《西门豹治邺》:“然百岁后期令子孙思我言。”

①同“朞”、“稘”。周年。《尚书·尧典》:“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”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多历年所,二百馀期。”
②期服;为去世的亲属服一年的丧。《墨子·公孟》:“伯父、叔父、兄弟,期。”
【期数】气数;运数。
【期颐】称百岁老人。百年为生人年数之极,故曰期;此时起居生活待人养护,曰颐。
【期服】为去世的亲属服一年的丧。
【期年】一整年。


奇异;不同寻常。《涉江》:“余幼好此奇服兮,年既老而不衰。”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入之愈深,其进愈难,而其见愈奇。”
【又】不常用的;罕见的。《活板》:“有奇字素无备者,旋刻之。”
【又】形意动以…为奇;认为…奇特。《促织》:“每闻琴瑟之声,则奕节而舞,益奇之。”
以……为奇;惊异。《张衡传》:“大将军邓騭奇其才,累召不应。”《伤仲永》:“邑人奇之,稍稍宾客其父,或以钱币乞之。”
佳;好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今日违情义,恐此事非奇。”陶渊明《移居》诗:“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。”
奇观;胜境;佳境。《答谢中书书》:“自康乐以来,未复有能与其奇者。”《游黄山记》:“而有奇若此,前未一探。”
奇谋;奇计。《老子》:“以奇用兵。”《孙子·势篇》:“凡战者,以正合,以奇胜。故善出奇者,无穷如天地,不竭如江河。”

单;单数的。《山海经·海外西经》:“奇肱之国,其人一臂三目。”《资治通鉴·唐敬宗宝历二年》:“每奇日,未尝不视朝。”
(运气、命运)不好;不顺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以为李广老,数奇,毋令当单于。”
零数;零头。《核舟记》: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。”《阎典史传》:“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。”

qiān
迁移;迁徙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迁其民于临洮。”
特指迁都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盘庚之迁,胥怨者民也。”指南录后序》:“时北兵已迫修门外,战、守、迁皆不及施。”
变动;变更。《六国论》:“齐人未尝赂秦,终继五国迁灭,何哉?”
调动;重新任命。《张衡传》:“公车特征拜郎中,再迁为太史令。”
放逐;流放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顷襄王怒而迁之。”
【迁客】被贬谪到京城以外做官的人。
【迁怒】怒此而移于彼。

qǐng
求;请求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公将战,曹刿请见。”
表示请求对方允许说话人(即“我”)做某事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。”
召;邀请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乃请宾客,……欲以客往赴秦军。”
谒见;拜访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公子往,数请之,朱亥故不复谢。”
请示;请问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郡之大夫请于当道,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。”
恭敬地取。《伶官传序》:“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,请其矢。”

qióng
走投无路,处境困窘。《〈指南录〉后序》:“穷饿无聊,追购双急。”
不得志;不显贵。《涉江》:“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,固将愁苦而终穷。”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。”
穷尽;用尽。《赤壁赋》:“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”《促织》:“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。”
走到尽头;寻究到底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”
贫困;贫乏。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:“倒替你这小贱人白白养着穷汉,教我衣食从何处来?”《鱼我所欲也》:“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欤?”
【又】贫困的人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“振困穷,外不足。”
彻底;到头。《察变》:“实则今兹所见,乃自不可穷诘之变动而来。”
【辨】贫,穷。先秦两汉时期,“穷”才指贫穷、贫乏、缺少衣食钱财。


离去;离开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便有去国怀乡,忧谗畏讥。”
距;距离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夫五人之死,去今之墓而葬焉。”
过去的。《琵琶行》:“我从去年辞帝京。”
除去;去掉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去死肌,杀三虫。”
舍去;舍弃。《五蠹》:“去偃王之仁。”
用其他动词后,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。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。”
前往;到……去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阿母谓阿女,汝可去应之。”

通“弆”。收藏;贮存。《苏武》:“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。”
【去妇】被遗弃之妻。

quàn
鼓励;勉励。《货殖列传序》:“于是太公劝其女功,极技巧。”
【又】努力从事。《货殖列传序》:“各劝其业。”
劝说。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
【劝化】⒈规劝感化。⒉(出家人)求人施舍。

què
退;后退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因持璧却立。”
打退;击退。《六国论》:“后秦击赵者再,李牧连却之。”
【又】动使动使……后退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北救赵而西却秦。”
推却;推辞;拒绝。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王者不却众庶。”
去;去掉。聂夷中《伤田家》:“医得眼前疮,剜却心头肉。”
回头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却与小姑别,泪落连珠子。”
再;重;又。《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》:“却看妻子愁何在。”
通“恰”,刚刚。《长亭送别》:“却告了相思回避,破题儿又早别离。”
【却曲】曲折。
【却苏】死而复苏。


往;到……去。《涉江》:“入溆浦余儃佪兮,迷不知吾所如。”
依照;遵从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先生如其指,内狼于囊。”
顺;符合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邂逅不如意,便还就孤。”
像;如同。《两小儿辩日》:“日初出大如车盖。”
及;比得上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“天时不如地利。”
用于短语“如……何”中,表示“对待……怎么办”、“把……怎么办”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如太行、王屋何?”
不如;应该。《子鱼论战》:“若爱重伤,则如勿伤。”
如果;假如。《芙蓉楼送辛渐》:“洛阳亲友如相问。”
或者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“安见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而非邦也者?”
至于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“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”
⑾词缀。用于形容词后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,也可不译。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“仁义之人,其言蔼如也。”

ruò
像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众士慕仰,若水之归海。”
及;比得上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徐公不若君之美也。”
你;你们;你(们)的。《鸿门宴》:“若入前为寿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更若役,复若赋。”
这样的;这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犹缘木而求鱼也。”
至于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若民,则无恒产,因无恒心。”
假如;如果。《殽之战》:“若潜师以来,国可得也。”
或;或者。《汉书·食货志》:“时有军役若水旱,民不困乏。”
好像;似乎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”
词缀用于形容词后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,也可不译出。《诗经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。”
【若华】若木之花。
【若木】古代神话中的树名。生于日落之处,青叶赤花。
【若时】⒈顺应天道。时,四时;天运。⒉此时。⒊彼时。
【若属】你们这些人。
【若许】犹“如许”。如此。
【若英】杜若之花。若木之花。

shàn
好;善良。《〈论语〉六则》:“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《〈论语〉十则》:“愿无伐善,无施劳。”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晋鄙听,大善;不听,可使击之。”
【又】具有杰出的(惊人的)成就。《墨池记》:“羲之之书晚乃善。”
【又】形意动认为……好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良数以《太公兵法》说沛公,沛公善之。”
喜欢;羡慕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善万物之得时,感吾生之行休。”《陌上桑》:“罗敷善蚕桑,采桑城南隅。”
表示赞许。同意的应答之词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王曰:‘善。’乃下令。”
好的行为;长处。《墨池记》:“惟王君之心,岂爱人之善,虽一能为以废,而因为及其迹邪?”《原毁》:“一善易能也。”
亲善;友好。《鸿门宴》:“楚左尹项伯者,项羽季父也,素善留侯张良。”
善于;擅长。《劝学》:“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”《卖油翁》:“陈康肃公尧咨善射。”
好好地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,秦王必喜而善见臣。”
熟悉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“我看着面善,心里就算是旧相识。”
通“缮”。修治;整理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善刀而藏之。”

shǎo
数量少;不多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邻国之民不加少,寡人之民不加多。”
缺少短少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。”
小看;轻。《望洋兴叹》:“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,始吾弗信。”
【又】形意动以……为少;轻视。指南录后序》:“北亦不敢遽少吾国。”
稍;略微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少益嗜食,和于身。”
少顷;一会儿。《赤壁赋》:“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。”
shào
年轻;年纪小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陈涉少时,尝与人佣耕。”
年轻人;青年。《师说》:“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。”
排行在后的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?”

shè
徒步渡水。《察今》:“澭水暴益,荆人弗知,循表而夜涉。”
【又】泛指各种方式的渡水。指南录后序》:“以小舟涉鲸波,出无可奈何。”
进入;到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。”
经历;经过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涉险而不伤。”
牵涉;关连。刘知几《史通·叙事》:“而言有关涉,事便显露。”
阅览。《后汉书·仲长统传》:“少好学,博涉书记。”
dié
通“喋”,流淌。《与陈伯之书》:“朱鲔涉血于友于。”

shèng
胜利;取胜;战胜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。”
制服;克服。《吕氏春秋·先己》:“故欲胜人者,必先自胜。”
胜过;超过。《琵琶行》:“此时无声胜有声。”
优美;美好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。”
风景优美的地方;名胜。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:“三面临江;倒影水中,亦占一山之胜。”
shēng
禁得起;受得住。《谋攻》:“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。”
尽;完。《鸿门宴》:“刑人如恐不胜。”

shí
知道;懂得。《谋攻》:“识众寡之用者胜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汝识之乎?”
认识。《回乡偶书》:“儿童相见不相识。”
识别;辨认。《采草药》:“八月苗未枯,采掇者易辨识耳。”
知识;见识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鄙夫寡识。”
zhì
通“志”。记;记住。《论语》:“默而识之。”
通“帜”。标记;记号。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:“公拆袄,出珠授之,封识宛然。”

使

shǐ
命令;派遣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扶苏以数谏故,上使外将兵。”
让;叫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。”
使唤;驱使;使用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人皆得以隶使之。”
主;指使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,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。”
出使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是时屈原既疏,不复在位,使于齐。”
出使的人;使者。《卖炭翁》:“一车炭,千余斤,宫使驱将惜不得。”
使命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时周瑜受使至番阳。”
假使;如果。《阿房宫赋》:“使六国爱其人,则足以拒秦。”

shì
对;正确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”
【又】形意动认为……正确;肯定。《问说》:“是己而非人,俗之同病。”
这;这个;这样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是说也,人常疑之。”
凡是;所有的。《游园》:“是花都放了,那牡丹还早。”
表判断。《琵琶行》:“同是天涯沦落人。”

shì
到……去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。”
出嫁;嫁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贫贱有此女,始适还家门。”
适应;顺从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处分适兄意,那得自任专。”
适宜;舒适。《芙蕖》:“是芙蕖也者,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。”
享受。《赤壁赋》:“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”
恰好。《雁荡山》:“从上观之,适与地平。”
适才;刚才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适得府君书,明日来迎汝。”
zhé
通“谪”。谴责;惩罚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二世元年七月,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。”

通“嫡”。正妻所生长子,正妻。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:“仲为不道,杀适立庶。”
【适意】适合心意;顺心。

shū
写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乃丹书帛曰‘陈胜王’。”
记录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余感焉,以杜君言泛讯之,众言同,于是乎书。”
文字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卒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。”
书法。《墨池记》:“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,池水尽黑。”
信。《春望》: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”
文书;公文。《木兰诗》:“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”
书籍。《熟读精思》:“大抵观书先须熟读。”
《尚书》
曲艺的一类。《柳敬亭传》:“之盱眙市中,为人说书。”

shú
通“熟”。熟;烹食到可以食用的程度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宰夫胹熊蹯不孰。”
通“熟”,成熟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寒暑和节,而五谷以时孰。”
通“熟”。深透;仔细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。”
谁;哪个。《师说》:“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”
【辨】谁,孰。“谁”多表单纯的疑问;“孰”多表选择。
【孰与】与……相比,哪一个……。

zhǔ
连接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。”《赤壁赋》:“驾一叶之扁舟,举匏樽以相属。”
跟着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项王渡江,骑能属者百余人耳。”
撰写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屈平属草稿未定,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。”
通“嘱”。托付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属予作文以记之。”
【又】劝;劝请。《赤壁赋》:“举酒属客。”
通“嘱”,看。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园篱》:“盘桓瞻属。”
shǔ?
归属;隶属。《琵琶行》:“名属教坊第一部。”
管辖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在骨髓,司命之所属,无夸何也。”
部属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徒属皆曰:‘敬受命。’”
家属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富者就其戚属,贫则面语之。”
类;辈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”《过秦论》:“于是六国之土,有宁越、徐尚、苏秦、杜赫之属为之谋。”
【属和】随人唱歌。
【属文】写作。
【属意】意向专注于。
【属怨】结下仇怨。

shù
数目;数量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众数虽多,甚未足量。”
几;几个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。”
算术。《周礼·大司徒》:“三曰六艺: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”
方法;技艺;方术。《后汉书·王昌传》:“时赵谬王子林好奇数。”
命运;定数。《六国论》:“则胜负之数,存亡之理,当与秦相较。”
规律;法则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天有常道矣,地有常数矣。”
shǔ
计算;计数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请数公子行日。”
数说;列举。指南录后序》:“予自度不得脱,则直前诟虏帅失信,数吕师孟叔侄为逆。”
shuò
屡次;多次。《鸿门宴》:“范增数目项王。”

密,与“疏”相对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。”

shuài
捕鸟的网。
【又】用网捕捉;网罗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悉率百。”
遵循;遵从。《与妻书》:“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。”
率领;带领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。”
大概;大致。《察今》:“率皆递有变迁。”
一概;都。《六国论》:“六国互丧,率赂秦耶。”

一定的标准和比率。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有军功者,各以其率受上爵。”
【率土】整个境内。

shuō
陈说;讲说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”
说明;解说。《离骚》:“众不可户说兮,孰云察余之中情。”
言论;说法;主张。《鸿门宴》:“而听细说,欲诛有功之人。”
文体的一种,也叫杂说。多用于说明事物,讲述道理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“为一说,使与书俱。”
shuì
劝说;说服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公子患之,数请魏王,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。”
yuè
通“悦”。喜欢;高兴。《论语》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


个人;私人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公私之积,犹可哀痛。”
私利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丹不忍心以己之私,而伤长者之意。”
偏爱;偏私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。”
私人占有。《诗经·七月》:“言私其豵,献豜于公。”
私下;秘密;暗中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燕王私握臣手。”
私通;不正当的男女关系。《聊斋志异·狐谐》:“夜有奔女,颜色颇丽,万悦而私之。”


白色的生绢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十三能织素,十四学裁衣。”
白色。《三峡》:“春冬之时,则素湍绿潭,回清倒影。”
【又】特指与丧事有关的东西。《殽之战》:“秦伯素服郊次”
朴素;不加修饰的。《陋室铭》:“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”
蔬果类食品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素。”
白白地;空。《伐檀》:“彼君子兮,不素餐兮。”
平素;一向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且相如素贱人,吾羞,不忍为之下。”

tāng
热水;开水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媵人持汤沃灌,以衾拥覆。”
食物加水煮后的液汁。王建《新嫁娘》:“三日入厨下,洗手作羹汤。”
汤剂;用水煎服的中药。《史记·偏鹊仓公列传》:“治病不以汤液。”
人名。商朝的创建人。历史上著名的贤君《论积贮疏》:“世之有饥穰,天之行也,禹、汤被之矣。”
tàng
通“烫”。用热水焐;烫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疾在腠理,汤熨之所及也。”
shāng
见“汤汤”。
【汤池】⒈灌注沸水的护城河,喻称城防坚固。⒉灌注温泉水的浴池。
【汤火】沸水和烈火,比喻极其危险的情势。
【汤镬】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投入沸水中处死。
【汤汤】shāngshāng⒈水流浩大的样子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浩浩汤,横无际涯。”⒉指琴声。《吕氏春秋·本味》:“善哉乎鼓琴,汤乎若流水。”


眼泪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蒋氏大戚,汪然出涕。”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。”
流眼泪;哭泣。《柳敬亭传》:“子之说,能使人慷慨涕泣矣。”
鼻涕。王褒《僮约》:“目泪下,鼻涕长一尺。”
【辨】涕、泗、泪。古代一般“涕”指眼泪,“泗”指鼻涕。后来“泪”代替了“涕”,“涕”代替了“泗”,而“泗”一般不用了。
【涕零】落泪。
【涕泗】眼泪与鼻涕,形容悲痛之极。


步行。《复庵记》:“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。”
党徒;同一类人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。”
门徒;弟子;学生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。”
役徒;被罚服役的人。《过秦论》:“然陈涉翁牖绳枢之子,甿隶之人,而迁徙之徒也。”
空;光。《长歌行》: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”
白白地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妾不堪驱使,徒留无所施。”
只;仅仅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,徒以吾两人在也。”
【徒歌】无乐器伴奏的清唱。
【徒然】⒈只是如此。⒉偶然。⒊白白地。
【徒跣】赤脚。
【徒役】服劳役的人;服事师长的门徒弟子。

wáng
逃跑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。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尝有罪,窃计欲亡走燕。”
丢失;失掉。《智子疑邻》:“暮而果大亡其财。”《六国论》:“诸侯之所亡,与战败而亡者,其实亦百倍。”
灭亡。《子鱼论战》:“寡人虽亡国之余,不鼓不成列。”《过秦论》:“遂并起而亡秦族矣。”
死亡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今刘表新亡,二子不协。”
通“忘”。忘记。《韩非子·说林》:“人不能自止于足,而亡其富之涯矣。”

①通“无”。一指“没有”,一指“不”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河曲智叟亡以应。”《报刘一丈书》:“他日来,幸亡阻我也。”
【亡命】逃亡(在外)。又指逃亡在外的人。不要命的人,同“亡命之徒”。

wáng
帝王;君主。《察今》:“先王之所以为法者,何也?”
秦汉以后帝王称皇帝,“王”成为封爵最高一级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。”
朝见王。《诗经·殷武》:“莫敢不来王。”
wàng
称王;统治天下。《鸿门宴》:“沛公欲王关中。”
名使动封……为王;拥戴……为王。《鸿门宴》:“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。”
【王霸】王业和霸业。儒家认为用仁义治理天下是王道;用武力征服天下是霸道。
【王师】帝王的军队,也指本朝的军队。

wàng
远望;远看。《劝学》:“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”
盼望;希望;期望。《鸿门宴》:“日夜望将军至,岂敢反乎?”
埋怨;怨恨;责怪。《书博鸡者事》:“敢用是为怨望。”
月光满盈时,即农历每月十五日。《赤壁赋》:“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”
名望;声望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先达德隆望尊,门人弟子填其室。”
【望洋】仰视的样子。

è
罪恶;邪恶。与“善”相对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。”指南录后序》:“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,贾余庆献谄于后。”
丑;丑陋。与“美”相对。《釆草药》:“未花时釆,则根色鲜泽;花过而釆,则根色黯恶。”
坏;不好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岁恶不人,请卖爵子。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今君与廉颇同列,廉君宣恶言,而君畏匿之。”
污秽。《五蠹》:“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”《报刘一丈书》:“立厩中仆马之间,恶气袭衣裾”
险恶;凶险。指南录后序》:“而境界危恶,层见错出,非人世所堪。”

憎恶;讨厌;不喜欢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“死亦我所恶,所恶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避也。”
耻辱;羞辱。《史记·平原君列传》:“此百世之怨,而赵之所羞,而王弗知恶焉。”
嫉妒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。”

哪里;怎么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以小易大,彼恶知之?”《满井游记》:“余之游将从此始,恶能无记?。”
相当于“啊”、“唉”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恶!是何言也。”

wēi
隐蔽;不显露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从数骑出,微行入古寺。”
深奥;微妙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其辞微,其志洁。”
小;微小;少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。”
轻微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动刀甚微。”
地位不高;没有名望。《陈情表》:“今臣亡国贱俘,至微至陋,过蒙拔擢,宠命优渥。”
偷偷地;悄悄地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故久立与其客语,微察公子。”
稍微;略微。《卖油翁》:“见其发矢十中八九,但微颔之。”
隐约。《口技》:“微闻有鼠作作索索。”
无;没有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微斯人,吾谁与归?”
衰微;衰败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天下,而唐室固以微矣。”
【微独】不但;非但。
【微服】帝王或官吏等为了隐瞒自己的身份而更换平民的服装。


详尽;详细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古之治天下,到纤至悉也。”
详尽地表达。《柳毅传》:“飨德怀恩,词不悉心。”
了解;熟悉。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丈人不悉恭,恭作人无长物。”
尽;全部找出。《冯婉贞》:“悉吾村之众,精技击者不过百人。”
全;都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”

xiàng
仔细看;观察。《订鬼》:“伯乐学相马。”
相貌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儿已薄禄相,幸复得此妇。”
帮助;辅助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,亦不能至也。”
帮助别人的人。《季氏将伐歂臾》:“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用彼相矣。”
辅佐君王的大臣;宰相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且庸人尚羞之,况于将相乎?”
【又】名使动使……当宰相。《资治通鉴·周纪一》:“魏置相,相田文。”
主持礼节仪式的人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“宗庙之事。如会同,端章甫,愿为小相焉。”
xiāng
互相。《陈情表》:“茕茕孑立,形影相吊。”
表示动作偏向一方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便可白公姥,及时相遣归。”
递相;相继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吾本寒家,世以清白相承。”
【相与】⒈一起;共同。⒉交往;结交。
【相得】关系融洽。

xiè
认错;道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。”
推辞;拒绝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阿母谢媒人:‘女子先有誓,老姥岂敢言。’”
告别;告辞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,乃谢客就车。”
告诉;劝戒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多谢后世人,戒之慎勿忘。”
感谢;道谢。《鸿门宴》:“乃令张良留谢。”
凋谢;死。《芙蕖》:“及花之既谢,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。”
【谢病】因病引退或谢客来访。
【谢事】辞去官职。

xìn
言语真实;诚实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”
实在的;真实的。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呜呼!其信然邪?”
确实;的确。《促织》:“闻之,一人飞升,仙及鸡犬,信夫!。”
相信;信任。《促织》:“成述其异,宰不信。”
信用。指南录后序》:“则直前诟虏帅失信。”
讲信用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信者效其忠。”
信物;凭证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是皆不足以执信也。”
使者;送信的人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自可断来信,徐徐更谓之。”
消息;音讯。《柳毅传》:“长天茫茫,信耗莫通。”
快信;信件。《红楼梦》:“弟于内家信中写明,不劳吾兄多虑。”
任随;随意。《琵琶行》:“低眉信手续续弹。”
shēn
通“伸”。伸展;伸张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狼欣然从之,信足先生。”
【信步】随意行走。

xīng
起;兴起。《劝学》: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。”
发生;引起。《陈情表》:“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。”
兴办;兴建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。”
发起;发动。《殽之战》:“遂发命,遽兴姜戎。”
兴盛。《二刻拍案惊奇》:“这城中极兴的客店,多是他家的房子。”
【又】形使动使……兴;振兴。《隆中对》:“则霸业可成,汉室可兴矣。”
xìng
兴趣;兴致。《游黄山记》:“遇游僧澄源至,兴甚勇。”
喜欢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不兴其艺,不能乐学。”
诗歌表现手法之一,借另一事物来引起所咏事物。
【兴作】⒈兴起。⒉作为。⒊兴建。
【兴会】感发。
【兴味】兴致;情趣。

xíng
行走。《论语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
出行。《殽之战》:“为吾子之将行也。”
运行。《刻舟求剑》:“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。”
传布。《原毁》:“士之处此世,而望名誉之光,道德行,难已。”
实行;做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行。”
动作;行动;举动。《鸿门宴》:“大行不顾细谨。”
品行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其志洁,其行廉。”
将;即将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善万物之得时,感吾生之行休。”
遍;次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客至未尝不置酒,或三行五行。”
háng
道路。《诗经·七月》:“遵彼微行。”
行列;队伍。《国殇》:“凌余阵兮躐余行。”
辈;辈分。《苏武传》:“汉天子,我丈人行也。”
指成行的事物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出门登车去,涕落百余行。”
【行宫】皇帝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。
【行将】即将。
【行李】⒈使者。⒉行装。
【行人】⒈出使的人。⒉行路人。⒊出征的人。
【行者】⒈行路人。⒉出征的人。⒊出家而受大的佛教徒;去游四方乞食的为生的僧人。
【行装】出门携带的衣物。

xìng
幸运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。”
侥幸。《童区寄传》:“贼二人得我,我幸皆杀之矣。”
幸亏。《鸿门宴》:“今事有急,故幸来告良。”
形为动为……高兴。柳宗元《骂尸虫文》:“妒人之能,幸人之失。”
宠幸;宠爱。《鸿门宴》:“财物无所取,妇女无所幸。”
帝王到某处。《阿房宫赋》:“缦立远视,而望幸焉。”
敬词,希望对方照自己的意见做,可译为“希望”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幸可广问讯,不得便相许。”
【幸民】⒈侥幸苟生而怠惰的人。⒉幸福之民。

xiū
修饰。《汉书·冯奉世传》:“参为人矜严,好修容仪。”
撰写;修改;润色。《柳敬亭传》:“幕下儒生设意修词,援古证今,极力为之。”
修理;修造;修建。《过秦论》:“修守战之具。”
整治;治理。《隆中对》:“外结好孙权,内修政理。”
修养;修行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臣修身洁行数十年。”
效法;学习。《原毁》:“一善易修也,一艺易能也。”
长;高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。”
善;美好。《离骚》:“老冉冉其将至,恐修名之不立。”
【辨】修,脩。“修”的本义是修饰,“脩”的本义干肉。二字常通用,但“干肉”一义不写作“修”。
【修书】⒈写信;⒉著作撰写。
【修文】⒈兴修文教,加强文治。⒉旧称文人死亡为修文。


缓慢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枹止响腾,余韵徐歇。”《周亚夫军细柳》:“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。”《促织》:“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。”
【徐徐】⒈慢慢地。⒉安适的样子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自可断来信,徐更谓之。”


答应;允许。《出师表》:“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”
赞同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杂然相许。”
期望。《书愤》:“塞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鬃已先斑。”
处所。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先生不知何许人也。”
表示大约的数量。《核舟记》:“船首尾长约八分有奇,高可二黍许。”
这样;这么。刘克庄《沁园春》:“天造梅花。有许孤高,有许芬芳。”
表示感叹语气。韩愈《感春》:“三盃取醉不复论,一生长恨奈何许。”

yáng
太阳;阳光。沈约《齐故安陆昭王碑文》:“乃暴以秋阳,威以夏日。”
山的南面,水的北面。《登泰山记》:“泰山之阳,汶水西流。”
温暖。《长歌行》:“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。”
装作;假装。《记王忠隶公翱事》:“皆阳应曰:‘诺’。”
古代哲学概念,与“阴”相对。

yāo
人体的腰部,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腰”。《荀子·礼论》:“量要而带之。”
通“邀”。邀请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”
中途拦截。《书博鸡者事》:“豪民子闻难,鸠宗族僮奴百许人,欲要篡以归。”
相约。《孙雀东南飞》:“虽与府吏要,渠会永无缘。”
威胁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惟大辟无可要,然犹质其首。”
yào
重要。《冯婉贞》:“筑石寨土堡于要隘。”
想要。《石灰吟》:“要留清白在人间。”


适宜;合适。《察今》:“世易时移,变法宜矣。”
应当;应该。《出师表》:“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”
大概;也许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将军擒操,宜在今日。”
当然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。”
事宜;事情。嵇康《述志诗》:“悠悠非吾匹,畴昔应俗宜?”
【宜当】适合;恰当。
【宜人】合人心意。封建时代妇女的一种封号。


遗失;丢失。《过秦论》:“秦无亡矢遗镞之费,而天下诸侯已困矣。”
放弃;舍弃。《师说》:“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”
遗失的东西。《乐羊子妻》:“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?”
遗留。《伶官传序》:“此三者,吾遗恨也。”
【又】特指死人遗留下来的。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》:“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。”
wèi
赠送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公子闻之,往请,欲厚遗之。”
给予的东西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父母岁有裘葛之遗。”
【遗风】流传下来的风尚。
【遗民】改朝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。


赠送;送给。《师说》:“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”
遗留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我之怀矣,自贻伊戚。”
【辨】赠、贻。两字都有赠送的意思,但在遗留的意义上,只能写作“贻”,不能写作“赠”。
【贻训】传于后人的格言。
【贻则】遗留的法则。


交换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。”《论积贮疏》:“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。”
改变;变换。《涉江》:“阴阳易位,时不当兮。”
容易,与“难”相对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。”《为学》:“天下事有难易乎?”
轻视。《童区寄传》:“贼易之,对饮酒,醉。”
平坦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“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。”

yīn
山的北面,水的南面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吾与汝毕力平险,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,可乎?”
昏暗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。”
事物的影子。《察今》:“故审堂下之阴,而知日月之行。”
阴冷;寒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阴风怒号,浊浪排空。”
暗地里;秘密地。《张衡传》:“阴知奸党名姓,一时收禽。”
古代哲学概念。与“阳”相对。
【阴德】暗中做好事。
【阴权】暗地谋划的策略。
【阴事】秘密之事。

yòu
右边。《核舟记》:“旁开小窗,左右各四。”
古代战车上坐在右边负责警卫并防止车身倾斜的力士。《殽之战》:“莱驹为右。”
古代称等级(人或物;地位等)。《促织》:“无出其右者。”
尊重。《淮南子·氾论》:“兼爱,尚贤,右鬼,非命,墨子之所立也。”
赞助。《左传·襄公十年》:“王右伯舆。”
通“侑”,劝人饮食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祝》:“以享右祭祀。”
崇尚,重视。“窃以右文兴化,乃致治之所先。”
【右武】崇尚武功。
【右职】重要官职。
【右族】豪门大族。

zài
第二次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胜地不常,盛筵难再。”《曹刿论战》: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
两次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日再食。”《促织》:“问者爇香于鼎,再拜。”
连接两个动作,表示先后关系。《活板》:“用讫再火令药熔。”
【注】在古代汉语中。“再”不是“再一次”的意思。如“三年再会”是说“三年之内会面两次”,不是“三年之后再会”的意思。
【再蘸】⒈第二次斟酒。⒉再娶或再嫁。
【再四】多次。
【再造】⒈重新获得生命。⒉重建。

zào
到……去。《谭嗣同》:“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。”
制造;建造。《张衡传》:“复造侯风地动仪。”《赤壁赋》:“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。”
形成。《察变》:“计惟有天造草昧,人功未施。”
制定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。”
做;行。《窦娥冤》:“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。”
世;代。《〈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〉序》:“满清末造……”
【造次】⒈仓卒。⒉轻易。⒊鲁莽。
【造化】⒈大自然的创造化育。⒉运气;幸运。
【造物】创造自然万物的神力。
【造诣】⒈拜访。⒉学问、技艺所达到的程度。

zhī
知道;了解。《察今》:“故察己则可以知人。”
认识;识别。《马说》:“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。”
知觉;感觉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官知止而神欲行。”
感到;觉得。《惠崇春江晚景:“春江水暖鸭先知。”
交好;相亲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公孙明知叔孙于齐。”
交情。《报任安书》:“绝宾客之知。”
朋友。鲍照《鲍参军集·咏双燕》:“悲歌辞旧爱,衔泪觅新知。”
主持。《国语·赵语》:“吾与之共知赵国之政。”
zhì
通“智”。智慧;聪明。《劝学》:“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”
【知遇】得到赏识和重用。

zhì
送;送达。《柳敬亭传》:“皖帅欲结欢于宁南,致敬亭于幕府。”
表达;表示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,一篇之中三致意焉。”
说;回答。《石壕吏》:“听妇前致词,三男邺城戍。”
达到。《劝学》:“假舆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。”
获得;得到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家贫,无以致书以观。”
招致;引来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致食客三千人。”
招请;招集。《过秦论》:“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,以致天下之士。”
致使;使得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女行无偏斜,何意致不厚?”
送还;交还。《柳毅传》:“昔为钱塘长,今则致政焉。”
用。《张衡传》:“衡善机巧,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。”
情致;情趣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虽世殊事异,所以兴怀,其致一也。”
细密;细致。《汉书·辛延年传》:“按其狱,皆文致,不可得反。”
通“至”,极。《与吴致书》:“元瑜书记翩翩,致足乐也。”
【致力】把力量集中用在某个方面。
【致命】⒈舍弃生命。⒉要害的。
【致意】⒈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用意。⒉表达问候之意。

zhì
人质;抵押品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必以长安君为质,兵乃出。”
作人质;作抵押品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为长安君约车百乘,质于齐。”
质地;底子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。”
质朴;朴实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”
资质;禀性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非天质之卑,则心不若余之专耳。”
刑具;刀斧底下的垫座。又写作“锧”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。”
通“贽”。初见面时送的礼物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乃令张仪佯去秦,厚币委质事楚。”
箭靶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。”
对质。《礼记·曲礼》:“虽质君之前,臣不讳也。”
质询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余侍立左右,援疑质理,俯身倾耳以请。”
正。指南录后序》:“质明避哨竹林中。”
盟约。《左传·哀公二十年》:“黄池之役,先主与吴王有质。”
【质要】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。

zhì
治理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民不足而可治者,自下及今未之尝闻。”
惩处。《出师表》:“不效则治臣之罪。”
医治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君有疾在腠理,不治将恐深。”
建造。《西门豹治邺》:“为治斋宫河上。”
整理;备办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“于是约车治装,载券契而行。”
训练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史公治兵,往来桐城。”
对付;抵御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同心一意,共治曹操。”
处理。《苏武传》:“单于使卫律治其事。”
讲求;研究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此惟救死而恐不赡,奚暇治礼义哉。”
地方政府所在地。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:“州治德化县,即唐之浔阳县。”
治理得好;太平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”
【治具】⒈置办酒食。⒉治国措施。
【治剧】处理难办的事情。
【治世】治理得好的时代,太平盛世。
【治严】
【治装】均为整理行装。

zhū
众;各个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诸郡县苦秦吏者,皆刑其长吏。”
②兼词,用于句中,相当于“之于”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或取诸怀抱,晤言一室之内。”
③兼词,用于句末,相当于“之乎”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不识有诸?”
相当于“之”。《孟子·公孙丑》:“王如改诸,则心反予。”
【诸母】对同宗族伯母、婶母的统称。

zéi
伤害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贼夫人之子。”
杀害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宣子骤谏,公患之,使钥麑贼之。”
刺客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燕王昏乱,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。”
祸患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淫侈之俗日日紧长,是天下之大贼也。”
强盗。《童区寄传》:“贼二人得我,我幸皆杀之矣。”
违法乱纪、犯上作乱的人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操虽托名汉相,其实汉贼也。”
偷东西的人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又可怪者,大盗积贼,杀人重囚,气杰旺,染此者十不一二。”
凶残。《书博鸡者事》:“臧使者枉用三尺,以仇一言之憾,固贼戾之士哉!”
【贼风】从小缝小孔里透进来的风。
【贼秃】对和尚的侮辱性称呼。


宗族;家族。《过秦论》:“山东豪俊,遂并起而亡秦族矣。”
类。《师说》:“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云者。”《淮南子·俶真》:“万物百族。”
灭族。《阿房宫赋》:“族秦者秦也,非天下也。”
众;一般的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族庖月更刀,折也。”
聚结;集中。《庄子·在宥》:“云气不待族而雨,草木不待黄而落。”
筋骨交错的地方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每至于族,吾见其难为,怵然为戒。”
【族党】聚居的同族亲属。
【族类】⒈同族的人。⒉同类。
【族望】⒈名门大族。⒉宗族或家族的声望。


步兵;士兵。《过秦论》:“率疲弊之卒,将数百之众,转而攻秦。”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缮甲兵,具卒乘。”
古代军队编制,一百人为一卒。《叔向贺贫》:“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。”《谋攻》:“全卒为上,破卒次之。”
差役;隶卒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持五十金,涕泣谋于禁卒,卒感焉。”
死。《董宣执法》:“年七十四,卒于官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初,鲁肃闻刘表卒。”
完成;完结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谓言无罪过,供养卒大恩。”《陈情表》:“庶刘侥幸保卒余年。”
终于;最终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卒相与欢,为刎颈之交。”《垓下之战》:“然今卒困于此,此天之亡我,非战之罪也。”
【辨】兵,卒,士。上古时这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。“兵”一般指武器,也可泛指军队;“士”是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。

通“猝”。突然;仓猝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卒惶不知所为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五万兵难卒合。”

zǒu
跑。《木兰诗》:“两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。”《五蠹》:“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。”
【又】赶快去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录毕,走送之,不敢稍逾约。”
逃跑。《石壕吏》:“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”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。”
【又】〈动使动〉使……逃跑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可烧而走也。”
奔向;趋向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尝有罪,窃计欲亡走燕。”《阿房宫赋》:“骊山北构而西折,直走咸阳。”
【辨】行,走。现代的“走”,古代称“行”;现代称“跑”,古代称“走”。
【走笔】用笔迅速地书写。
【走舸】快船。
【走狗】⒈猎狗。⒉驱狗出猎。⒊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其作恶的坏人。
【走丸】如丸之速转,比喻便易迅速。
【走卒】⒈供人使唤的差役、隶卒。⒉泛指供人驱使、地位低下无足轻重的人。

zuǒ
左边,与“右”相对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左,乃陷大泽中。”《核舟记》:“鲁直左手执卷末,右手指卷,如有所语。”
战车左边的卫士。《殽之战》:“左右免胄而下,超乘者三百乘。”
东面。古代地理观念中,以东为左。《扬州慢》:“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。”
旁边。《柳毅传》:“鸟起马惊,疾逸道左。”
(车骑的)尊位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公子从车骑,虚左,自迎夷门侯生。”
较低的地位。古代尊称右,故以“左”为较低的地位。《琵琶行》:“予左迁九江郡司马。”
不正;邪僻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执左道以乱政。”
不合。韩愈《答宝秀才书》:“身动而事左。”
不赞助。《战国策·魏策》:“右韩而左魏。”
证据;证人。《新唐书·刘知几传》:“举十二条左证其谬。”
【左道】⒈邪道。⒉一切不正派的行为和事情。
【左右】⒈左边和右边。⒉旁侧;周围。⒊身边的人;近侍;近臣。⒋对对方的一种敬称。⒌表示约数,相当于“上下”。⒍帮助;辅佐。⒎支配;控制。⒏反正;横竖。

zuò
坐。古人席地而坐,两膝着地,臂部靠在脚后跟上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坐章台见相如。”
坐(在座位上)。《口技》:“口技人坐屏障,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。”
座位。《鸿门宴》:“项王则受璧,置之坐上。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座”。
犯罪;因……犯罪;犯……罪。《晏子使楚》:“王曰:‘何坐?’曰:‘坐盗。’”
牵连治罪。《苏武传》:“副罪,当相坐。”
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三年》:“晋人使邾大夫坐。”
驻守。《左传·桓公二十三年》:“楚人坐其北门。”
坐待;坐等。《冯婉贞》:“与其坐而待亡,孰若起而拯之。”
因为;由于。《山行》:“停车坐爱枫林晚。”
空;徒然。孟浩然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》:“坐观垂钓者,徒有羡鱼情。”
恰好。林逋《易从师山亭》:“西村渡口人烟晚,坐见渔舟两两归。”
即将。柳宗元《早梅》:“寒英坐销落,何用慰远客。”
【坐大】自然强大。
【坐法】犯法而处罚。
【坐化】佛教用语,指和尚盘膝端坐而死。
【坐食】不劳而食。

二级核心实词

àn
用手压或摁.《活板》:“以一平板按其面,则字平如砥。”
抚;握.《鸿门宴》:“项王按剑而跽。”
压抑.《赤壁之战》:“何不按兵束甲,北面而事之”
控制.《周五夫军细柳》:“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。”
止.《失街亭》:“若街亭有兵守御,即当按乓不行。”
查看;巡察.《雁荡山》:“按西域书,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。”
审查;查究.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以吴民之乱请于朝,按诛五人。”
【辨】按,抑.都有向下压的意思,但“抑”比“按”程度重,并且常用于抽象意义。
【按比】核定户籍时检查年貌,也作“案比”.《后汉书·江革传》:“每至岁时,县当按。”


拔起;抽出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力拔山兮气盖世。”《鸿门宴》:“项庄拔剑起舞。”
选拔;提拔。《出师表》:“是以先帝简拔,以遗陛下。”《陈情表》:“过蒙拔擢,宠命优渥。”
突出;超出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势拔五岳掩赤城。”
攻下;攻取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其后秦伐赵,拔石城。”
【拔萃】1.指才能突出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蒋琬传》:“琬出类拔,处群僚之右。”2.指唐代破格考核授予官职制度.《新唐书·选举志下》:“选未满而试文三篇,谓之宏辞,试判三条,谓之拔,中者即授官。”
【拔茅】指引荐推举。
【拔薤】比喻铲除豪强暴族。苏轼《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》:“拔已观贤守政,摘蔬聊慰故人心。”
【拔尤】选拔超众的人才.

bài
古代表示恭敬的礼节。两手合于掌于胸前,头低到挨着手,后世指下跪叩头。《陈情表》:“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,谨拜表以闻。”《鸿门宴》:“哙拜谢,起,立而饮之。”
【又】拜见;谒见。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上堂拜阿母。”
授给官职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又以相如功大,拜为上卿。”
接受任命。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于是辞相印不拜。”
【拜首】跪下拱手及地,头俯在手上的一种礼节。

bào
断狱,判决罪人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闻死刑之报,君为流涕。”
报恩;报答。《陈情表》:“尽节于陛下之日长,报养刘之日短也。”
报仇;报怨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然则将军之仇报,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。”
答复;回信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计未定,求人可使报秦者。”《西门豹治邺》:“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。”
到……去,前往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卿但暂还家,吾今且报府。”

bào
又猛又急;突然。《狼》:“屠暴起,以刀劈狼首。”《察今》:“雍水暴益,荆人弗知。”
凶残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伐无道,诛暴秦。”
欺凌;损害。《周处》:“并皆暴犯百姓。”
急躁;暴躁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我有亲父兄,性行暴如雷。””

晒,后作“曝”。《劝学》:“虽又槁暴,不复挺者。”
暴露。《六国论》:“暴霜露,斩荆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”

bèi
具备;完备。《劝学》:“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。”
齐全;周详;周到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。”《芙蕖》:“其事不一而足,请备述之。”
尽;皆。《左传》:“备。”
充数;充备。《毛遂自荐》:“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。”
防备;准;预备。《殽之战》:“居则具一日之积,行则备一夕之卫。”
【又】事先的准备。《五蠹》:“事异则备变。”


并列;挨着。《核舟记》:“其两膝相比者,各隐卷底衣褶中。”
接连。《史记·吕太后本纪》:“又比杀三赵王。”
勾结。《韩非子·孤愤》:“朋党比周以弊主。”
比较。《涉江》:“与天地兮比寿。”
比喻,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。
都,皆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夫中山千乘之国也,而敌万乘之国二,再战比胜。”
近来。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比得软脚病,往往岙剧。”
等到,及。《项脊轩志》:“比去,以手阖门。”
为,替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愿比死者一洒之。”
比起……来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今吾虽死乎此,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。”
【又】比拟,认为和……一样。《隆中对》:“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。”
【比周】1.结党营私。《管子·法法》:“群臣比,则蔽美扬恶。”2.集结,聚合。《韩非子·初见秦》:“天下又比而军华下,大王以诏破之,兵至梁郭下。

None


刑法;法律。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:“制参辟,铸刑书。”
君主。《诗经·大雅·荡》:“荡荡上帝,下民之辟。”
征召。《张衡传》:“举孝廉不行,连辟公府不就。”
通“避”。《殽之战》:“其北陵,文王之所辟风雨也。”

开;打开。《促织》:“巫从旁望空代祝,唇吻翕辟,不知何词。”
开辟;开垦;开设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欲辟土地,朝秦楚。”《治平篇》:“隙地未尽辟,闭廛未尽居也。”《病梅馆记》:“辟病梅之馆以贮之。”
排斥;驳斥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辟邪说,难任人,不为拒谏。”
偏僻;僻远。《汉书·萧何传》:“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。”
比喻,打比方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有为者辟若掘井,掘井九仞而不及泉,犹为弃井也。”
【辟谷】古代一种养生之术.不吃五谷,专靠服气长生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乃学辟,道引轻身。”
【辟易】1.bì惊退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赤泉侯人马俱惊,辟数里。”2.pì整治。《吕氏春秋·上农》:“地未辟,不操床,不出粪。”


草木丛生的地方。《涉江》:“露申辛夷,死林薄兮。”
(今读báo)厚度小,与“厚”相对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“狐裘不暖锦衾薄。”
微少;微薄;浅薄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儿已薄禄相。”《促织》:“不终岁,薄产累尽。”《陈情表》:“门衰祚薄,晚有儿息。”
减轻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薄赋敛,广畜积。”
(今读báo)贫瘠。白居易《杜陵叟》:“岁种薄田一顷余。”
鄙薄;轻视。《出师表》:“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。”
通“迫”,迫近,靠近。《涉江》:“腥臊并御,芳不得薄兮。”《陈情表》:“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。”
通“迫”,附着,混杂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与饮食之所相薄。”
bò薄荷,多年生草本植物。茎、叶可入药,有清凉香味。

cái
剪裁;裁制。
【引】制作;写作。杜甫《江亭》诗:“帮林归未得,排闷强裁诗。”
删减。
【引】节制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富者吾安之,贫者吾与之,救其不足,裁其有馀,使贫富皆利之。”
裁断;裁决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臣愿悉言所闻,大王裁其罪。”
【又】主宰。《吕氏春秋·恃君》:“然且犹裁万物,制禽兽,服狡虫。”特指杀,自杀称自裁。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及罪至罔加,不能引决自裁,在尘埃之中。”
衡量。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:“取民则不裁其力。”
体制;风格。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取殊裁于八都。”(八都:八方。)
用于布帛之类。《新唐书·归崇敬传》:“学生谒师,贽用腶脩一束,酒一壶,衫布一裁,色如师所服。”
通“才”。仅仅。《战国策·燕策一》:“裁如婴儿,言不足以求正,谋不足以决事。”
通“材”。材器,材质《管子·形势》:“裁大者,众之所比也。”
【裁察】明察裁断。《汉书·晃错传》:“愚臣无知,唯陛下裁。”
【裁度】量度而定取舍。《新唐书·李泌传》:“泌谓:‘废正月晦,以三月朔为中和节,因赐大臣戚里尺,谓之裁。’”
【裁画】裁断谋面。
【裁鉴】品评鉴赏。
【裁节】抑制;节制。
【裁制】1.规划;安排。《新唐书·王徽传》:“兴复殿寝,裁有宜。”2.节制;抑制。陈寿《三国志·蜀书·姜维传》:“每欲兴军大举,费祎常裁不从,与其兵不过万人。”

cāo
拿着;携带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操蛇之神闻之,惧其不已也,告之于帝。”《鸿门宴》:“大王来何操?”
掌握;控制。《韩非子·定法》:“操杀生之柄。”
持用;采取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而议事每不合,所操之术多异故也。”
从事。《促织》:“邑有成名者,操童子业,久不售。”
节操;品行。《史记·张汤传》:“汤之客田甲,虽贾人,有贤操。”
琴曲。《列子·伯牙与钟子期》:“初为霖雨之操,更造崩山之音。”
【操持】1.握着;拿着。班固《汉书·苏武传》:“杖汉节牧羊,卧起操,节旄尽落。”2.持;保养。《汉书·王嘉传》:“天子以相等皆见上体不平,外内顾望,操两心。”3.操守。李商隐《漫成五章》之二:“李杜操事略齐,三才万象共端倪。”
【操刀必割】比喻不可失掉时机,行事当及时。
【操觚】1.执简。觚,古人书写时所用的木简,代指作文章。宋濂《王冕传》:“当风日佳时,操赋试,千百不休。”2.执酒器。
【操练】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技能。
【操券】执持契券,后来喻事情有成功的把握。
【操守】指人的行为品德。
【操行】1.操守;品行。《楚辞·七谏·沉江》:“正臣端其操兮,反离谤而见攘。”(离:通“罹”。遭受。)2.特指廉洁正直的品行。范晔《后汉书·贾复传》:“少有操,多智略”。
【操作】劳动。李纲《题邵平种瓜图》:“儿童玉立形骨清,挈笠携筐助操。”


竹制的马鞭子。《过秦论》:“振长策而御宇内。”《马说》:“执策而临之。”
鞭打;鞭策。《马说》:“策之不以其道。”《中山狼传》:“策蹇驴,囊图书。”
竹杖;拐杖。《淮南子·夸父逐日》:“夸父弃其策。”
拄着(拐杖)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策扶老以流憩。”
写字的竹简;书册。也写作“册”。《王冕读书》:“执策映长明灯读之。”
记录;登记。《木兰诗》:“策勋十二转,赏赐百千强。”
帝王对臣下封土、授爵及任免的文书。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:“先主于是即帝位,策亮为丞相。”
古代政论性文体名;策论。如苏轼的《教战守策》《海瑞传》:“即伏阙上《平黎策》。”
计策;计谋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指南录后序》:“予更欲一觇北,归而求救国之策。”
【策名】指出仕做官。古代出仕做官之人,都要在自己上司的名薄上写上自己的名字,以表明从属。范晔《后汉书·蔡邕传》:“吾策汉室,死归其正。”
【策士】谋士,指古代在大官或名人门下出谋划策的人。柳宗元《沛国汉原庙铭》:“故曲逆起为策,辅成帝图。”(曲逆:曲逆侯陈平)
【策问】汉以来科举取士,以政治、经济等设问,写在简策上,让应试者分条解答。也称“对策”。《后汉书·和帝纪》:“帝乃亲临策,选补郎吏。”

chā
差别;相差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无差,谁为多与者?”
差错;错误。《失街亭》:“若有差失,乞斩全家。”
略微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:“令军士屯田,粮储差积。”
chāi
差遣;派遣。《陈州粜米》:“特地差两员官来这里开仓卖米。”
差役;公务。《[般涉调]哨遍·高祖还乡》:“这差使不寻俗。”
chài
病愈,后写作“瘥”。《祭妹文》:“后虽小差,犹尚,无所娱遣。”

长短、高低不齐。《小石潭记》:“其岸势犬牙差互,不可知其源。”
比并;挨着。《祭妹文》:“予幼从先生授经,汝差肩而坐,爱听古人节义事。”
【差池】差错。
【差互】1.错乱。2.交错。
【差可】犹“尚可”。
【差品】等级,品级。班固《汉书·货殖传序》:“昔先王之制,自天子、公侯、卿大夫、士至于皂隶抱关击柝者,其爵禄、奉养、宫室、车服、棺椁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。”
【差强人意】尚能使人满意。《周书·李贤传》:“术祖喜曰:‘李万岁所言,差。’”
【差忒】差错,差误。孔颖达《毛诗正义序》:“准其绳墨,差未免。”
【差度】衡量选择。
【差论】选择。
【差人】1.派遣仆役。2.明清时指官府的差役。
【差择】选择。
【差愈】同“瘥愈”,即病愈。
【差等】等级,区别等级。
【差肩】1.差挨肩。2.相并。

cháng
长,与“短”相对。《劝学》:“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”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斯亦伐根以求木茂,塞源而欲流长也。”
高;高大。《公输》:“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,宋无长木。”
长久;久远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。”《石壕吏》:“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。”
广;广阔。《柳毅传》:“长天茫茫,信耗莫通。”《岳阳楼记》:“而或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。”
擅长。《冯婉贞》: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。”
经常。王安石《书湖阴先生壁》:“茅檐长扫净无苔,花木成畦手自栽。”
zhǎng
生长。《采草药》:“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。”
【又】动使动使……生长;扶养;抚育。晃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养孤长幼在其中。”
增长;滋长。《赤壁赋》:“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。”《论积贮疏》:“淫侈之俗日日以长,是天下之大贼也。”
年纪大;辈分高。《师说》:“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”
排行第一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长子顷襄王立,以其北子兰为令尹。”
兄;哥哥。常“兄长”、“长兄”连用。《木兰诗》:“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。”
首领;头领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陈涉、吴广皆次当行,为屯长。”
【又】做……首领;当头领。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:“而翁长铨,迁我京职,则汝朝夕侍母。”
【长才】高才,英才。
【长跪】直身而跪。古人席地而坐,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著足跟。跪则伸直腰股,以示庄重。《后汉书·李善传》:“有事则长请白,然后行之。”
【长世】绵续久存。
【长亭】秦汉时十里修亭,谓之长亭,供往来的人休憩。也是送别的地方。柳永《雨霖铃》:“寒蝉凄切,对长晚,骤雨初歇。”
【长君】1.古称年长之君主。2.称别人长兄。
【长吏】1.吏秩之尊者。2.泛指上级官长。白居易《赠友》诗之四:“长久于政,然后风教敦。”
【长者】1.年纪大,辈分高的人。2.性行谨厚、有德望的人。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市人皆以赢为小人,而以公子为长,能下士也。”

chén
古指台阶,及台阶下的地方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“狗马实外厩,美人充下陈。”
陈列;摆列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诸郎中执兵,皆陈殿下。”《醉翁亭记》:“山肴野蔌,杂然而前陈者,太守宴也。”
陈述;陈说。《荆轲剌秦王》:“恐惧不敢自陈。”
旧;旧的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。”
zhèn后作“阵”
交战时的战斗队列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广行无部伍行陈。”
列阵;布阵。《子鱼论战》:“既陈而后击之。”
【陈陈相因】陈谷逐年堆积。司马迁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太仓之粟,陈,充溢露积于外,至腐败不可食。”后用以比喻因袭老一套,没有创新。杨万里《眉山任公小丑集序》:“诗文孤峭而有风棱,雄健而有英骨,忠慨而有毅气……非近世陈、累累随行之作也”
【陈腐】1.陈旧腐败。2.毫无新意,不合时尚的观点、文章。
【陈迹】过去的事迹。
【陈情】诉说自己的情况或衷情。屈原《九章·惜往日》:“愿陈以白行兮,得罪过之不意。”
【陈言】1.陈述言词。范晔《后汉书·伏皇后纪》:“议郎赵彦尝为帝陈时策,曹操恶而杀之。”2.陈腐的空语。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“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,惟陈之务去,戛戛乎其难哉!”

chēng
称量;衡量。《汉书·枚乘传》:“夫铢铢而称之,至石必差。”(铢、石:皆重量单位。铢: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。石:一百二十斤。)
举;举起。《诗经·七月》:“称彼兕觥,万寿无疆。”(兕觥:犀牛角制做的酒杯。)
称赞;赞许。《原毁》:“彼虽能是,其人不足称也。”
称述;称说;说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上称帝喾,下道齐桓,中述汤武。”
称作;号称;称为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乃诈称公子扶苏、项燕,从民欲也。”
声称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每朝时,常称病,不欲与廉颇争列。”《卖炭翁》:“手把文书口称敕。”
呼;呼唤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“以责赐诸民,因烧其券,民称万岁。”
扬名。《马说》:“故虽有名马,只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”
chèng
称量轻重的器具。后作“秤”。《淮南子·时则训》:“角斗称。”
chèn
相当;相配。《伤仲永》:“令作诗,不能称前时所闻。”
适合;符合。《与妻书》:“然遍地腥云,满街狼犬,称心快意,几家能彀?”
【称兵】举兵;兴兵。
【称贷】借债。《盐铁论·国病》:“富者空藏,贫者称。”
【称举】举荐;赞扬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今高素小贱,陛下幸称,令在上位,管中事。”
【称觞】举怀祝酒。
【称庆】庆贺。《北史·魏德深传》:“贵乡吏人,歌呼满道,互相称。”
【称意】合乎心意;满意。
【称旨】符合皇帝旨意。《汉书·孔光传》:“数使录冤狱,行风俗,振赡流民,奉使称,由是知名。”

chū
由内向外走,与“入”相对。《国殇》:“出不入兮往不反。”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“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”
【又】动使动使……出来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先生举手出狼。”
付出;支付。《礼·王制》:“量入以为出。”
出发。《殽之战》:“吾见师出,而不见其入也。”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必以长安君为质,兵乃出。”
脱离,离开。《梅花岭记》:“其气浩然,常留天地之间,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。”《红楼梦》:“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,说要化我去出家。”
离京为官,外放,外迁。《张衡传》:“永和初,出为河间相。”《琵琶行》:“予出官二年,恬然自安。”
发出,发布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每一令出,平伐其功。”
出产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殚其地之出,竭其庐之入。”
出现,发现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战者,必然之势也。……不出于西,则出于北。”《醉翁亭记》:“……水落而石出者,山间之四时也。”
超出,超过。《师说》:“古之圣人,其出人也远矣。”《冯婉贞》:“敌出不意,大惊扰。”
花瓣。任昉《述异记》:“花杂五色,六出。”
古代戏曲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。
【出尘】1.超出尘俗。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:“耿介拔俗之际,潇洒出之想。”2.佛教用语。脱离烦恼的尘俗。《四十二章经》二三:“故曰凡夫透得此门,出罗汉。”
【出贷】出钱。
【出閤】1.皇子出就封国。《南齐书·江谧传》:“诸皇子出用文武主帅,皆以委谧。”2.指阁臣出任外职。《梁书·江蒨传》:“初,王泰出。”3.公文出嫁。元稹《七女封公文制》:“虽秾华可尚,出未期,而汤沐先施,分封有据。”后用为女子出嫁的通称。
【出官】京官外调。
【出降】1.公主下嫁。2.指宫女出嫁。
【出没】1.隐现。2.出入,不一致,不相符。
【出妻】遗弃妻子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孟子恶败而出,可谓能自强矣。”也指被遗弃的妻子。《仪礼·丧服》:“出之子为母期。”
【出首】1.自首。《晋书·华轶传》:“寻而轶败,(高)悝藏匿轶二子及妻,崎岖经年,既而遇赦,悝携之出。”2.检举;告发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三本二折:“我将这简贴儿去夫人行出去来。”
【出赘】旧时指男子到女家成婚,成为女家的一员。

chǔ
停留,止息。《孙子·军事》:“是故卷甲而遁,日夜不处。”
住,居住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。”
闲居,隐居。《孟子·齐人有一妻一妾》:“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。”
相处。指南录后序》:“与贵酋处二十日,争曲直,屡当死。”
处置,处理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处分适兄意,那得自任专!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愿将军量力而处之。”
chù
处所,地方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令四面骑驰下,期山东为三处。”《过秦论》:“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。”《三峡》:“自三峡七百里中,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。”
【处妇】居家之妇。
【处妾】宫中的童女。
【处士】1.有德才而隐居不愿作官的人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古之所谓处者,德盛者也,能静者也。”2.未做官的士人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圣王不作,诸侯放恣,处横议,杨朱、墨翟之言盈天下。”3.星名,即少微。《晋书·天文志上》:“少微四星在太微西,士大夫之位也。一名处。”
【处治】处方治病。
【处子】1.处女。范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鸣鹤交颈,雎鸠相和。处怀春,精魂回移。”2.处士。《后汉书·逸民传序》:“自后帝德稍衰,邪嬖当朝,处耿介,羞与卿相等列。”

chuán
传递;传送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大喜,传以示美人及左右。”
传给;授与。《原君》:“传之子孙,受享无穷。”
传授;教授。《师说》:“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”
流传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此世所以不传也。”
流传的文字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,何可胜道也哉!”
zhuàn
驿舍;客站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舍相如广成传舍。”
驿车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遽传不用。”(遽:驿车。)
文字记载。又常指一种文体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作七十列传。”
【又】名为动为……作传。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》:“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,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。”
④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。《师说》:“六艺经传皆通习之。”
【传奇】1.小说体裁之一。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。2.明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为传奇,以别于北杂剧。
【传衣】传授师法;继承师业。李商隐《谢书》:“自蒙半夜传后,不羡王祥得佩刀。”
【传舍】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。
【传乘】古代兵车。《晋书·舆服志》:“追锋车,去小平盖,加通幰,如轺车,驾二。追锋之名,盖取其迅速也,施于戎阵之间,是为传。”(幰xiǎn:帷幔。)
【传注】阐释经义的文字。韩愈《与李祕书论小功不税书》:“无乃别有所指,而传者失其宗乎?”

chuí
边疆,边境。又写作“陲”。曹植《白马篇》:“少小去乡邑,扬声沙漠垂。”
垂挂。《促织》:“入其舍,则密室垂帘。”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红罗复斗帐,四角垂香囊。”
垂落,落下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士皆垂泪涕泣。”《行路难》:“闲来垂犯钓碧溪上。”
流传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名垂乎后世。”成语有“永垂不朽。”
临近。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状》:“以大杖击二十,垂死。”
敬词。表示对方高于自己。白居易《答崔侍郎书》:“垂问以鄙况。”《中山狼传》:“请诉之,愿丈人垂听。”
【垂成】1.接近完成。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薛综传》:“实欲使卒垂之功,编于前史之末。”2.指庄稼将近成熟。苏轼《祈睛吴山祝文》:“岁既大熟,惟神之赐;害于垂,匪神之意。”
【垂垂】1.渐渐。2.表下落。3.低垂。4.延伸。
【垂拱】1.垂衣拱手,言不亲理事务。魏徵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文武并用,垂而治。”后多用以颂扬帝王无为而治。吴兢《贞观政要·君道》:“鸣琴垂,不言而化。”2.犹“袖手”。形容置身事外。司马迁《史记·黥布列传》:“大王抚万人之众,无一人渡淮者,垂而观其孰胜。”3.两手重合而下垂,表恭敬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凡侍于君,绅垂,足如履齐,颐霤,垂,视下而听上。”
【垂暮】傍晚,比喻晚年。
【垂荣】焕发光彩。
【垂世】留传后世。
【垂示】1.留给后人示范。范晔《后汉书·顺烈梁皇后纪》:“无以述遵先世,垂后世也。”2.谦词。表示对方居高以示下。骆宾王《和闺情诗启》:“学士袁庆隆奉宣教旨,垂《闺情诗》并序。”
【垂髫】古时候儿童头发下垂,故用以代指儿童。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:“黄发垂,并怡然自乐。”


临时驻扎和住宿。《殽之战》:“秦伯素服郊次。”《陈涉世家》: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操军不利,引次江北。”
按顺序排列,次序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荆轲奉樊於期头函,而秦武阳奉地图匣,以次进。”《陈涉世家》:“陈胜吴广皆次当行。”
在排列上次一等。论语十则》:“多见而识广,知之次也。”《谋攻》:“凡用兵之法……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。”
及,到。《刘东堂言》:“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,衔之次骨,或至相殴。”
次,回。表示动作的次数。《游黄山记》:“历险数次。”《失街亭》:“某引兵冲杀十余次。”
【次第】1.次序;顺序。《战国策·韩策一》:“子尝教寡人,循功劳,视次。”2.依次;按先后顺序,一个接一个地。杜甫《哭李常侍峄二首》之二:“次寻书札,呼儿检赠诗。”3.状态;规模。刘桢《赠徐幹》:“起坐失次,一日三四迁。”4.转眼;顷刻。白居易《观幻》:“次花生眼,须臾烛遇风。”5.光景;情形。卢祖皋《宴清都》:“江城次,笙歌翠合,绮罗香暖。”
【次舍】1.官吏值宿退息的处所及其所居官署。《周礼·天官·宫正》:“以时比宫中之官府、次之众寡。”2.行军中的止息营地。刘安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相地形,处次,治壁垒,审烟斥,居高陵,舍出处,此善为地形者也。”
【次韵】创作应和诗时须依照原诗用韵的次序,叫“次韵”。始于唐元稹、白居易。《宋史·毕士安传》:“上元夕,与使者宴东阙下,作诗诵圣德,神宗次赐焉,当时以为宠。”

cún
存在,与“亡”相对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三径就荒,松菊犹存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视其缶,而吾蛇尚存。”《师说》:“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”
生存,活着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“齐有冯谖者,贫乏不能自存。”《石壕吏》:“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”
关心,想念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,一篇之中三致志焉。”《订鬼》:“凡天地之间,有鬼,非人死精神为之也,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。”
慰问,抚恤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臣乃市井鼓刀屠者,而公子亲数存之。”《隆中对》:“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。”
【存抚】存恤抚养。班固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下》:“陛下即位,存天下,集安中国,然后兴师出兵。”(集:通“辑”。和协。)
【存济】安顿;措置。欧阳修《诊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庭劄子》:“州县皇皇,何以存?以臣视之,乃是四海骚然,万物失所,实未见太平之象。”
【存恤】慰问;抚恤。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“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,县官勿绝廪,长吏存抚循,以称吾意。”
【存肄】学习;练习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(河间献王)因献所集雅乐。天子下大乐官,常存之,岁时以备数,然不常御。”
【存照】旧时契约、照会等文书,存备查照核对的,有时在末尾写上“存照”字样。
【存问】慰问;问候。范晔《后汉书·淳于恭传》:“五年,病笃,使者数存。”

None

dài
借;借出;借入。王符《潜夫论·忠贵》:“宁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。”《庄周家贫》:“庄周家贫,故往贷粟于监河侯。”
宽恕;宽免。《书博鸡者事》:“汝罪宜死,今姑贷汝。”《后汉书·袁安传》:“示中国优贷,而使边人得宁。”


道德;品德。《劝学》:“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。”
恩德;恩惠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吾闻汉购我头千金,邑万户,吾为若德。”
【又】感激。《史记·信陵君列传》:“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。”。
德政;功德。《殽之战》:“吾不以一眚掩大德。”
福。《礼记·哀公问》:“君之及皮言也,百姓之德也。”
【德化】道德教化,道德影响。


单独;独自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“独乐乐,与人乐乐,孰乐?”《六国论》:“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而吾以捕蛇独存。”
老而无子这样一种状态叫“独”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“哀鳏寡,恤孤独,振困穷,补为足。”《礼记·大同》:“鳏、寡孤、独、废疾者皆有所养。”
独特;特殊。《史记·游侠列传序》:“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,义不苟合当世。”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。”
只是;仅仅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今独臣有船,汉军至,无以渡。”《陈涉世家》:“陈守令皆不在,独守丞与战谯门中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。”
唯独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石之铿然有声者,所在皆是,而此独以钟名,何哉?”《卖柑者言》:“吾售之,人取之,未尝有言,而独不足子所乎?”
岂;难道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虽驽,独畏廉将军哉?”《信陵君窍符救赵》:“且公子纵轻胜,弃之降秦,独不怜公子姊邪?”
【独步】指超群出众,无与伦比。
【独夫】⒈独身的男人。⒉残暴无道、众叛亲离的统治者。
【独行】只身孤行。志节高尚,不随俗沉浮。

duō
数量大。《登泰山记》:“石苍黑色,多平方,少圜。”论语十则》:“多见而识之,知之次也。”
多多地;大量地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迁客骚人,多会于此。”《三峡》:“绝巘多生怪柏。”
称赞;赞美。《五蠹》:“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。”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众庶莫不多光。”
只;仅仅。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多见其不知量也。”

duó
强取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广起,夺而杀尉。”
剥夺;削去权力。《左传·桓公五年》:“王夺郑伯政,郑伯不朝。”
失去;丧失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百亩之田,无夺其时。”
乱。《书·舜典》:“八音克谐,无相夺伦。”


把箭射出去;发射。《卖油翁》:“见其发矢十中八九。”
出发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今太子迟之,请辞决矣,遂发。”
派遣;派出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孤当续发人众,多载资粮。”
征发;征调。《西门豹治邺》:“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。”
兴起;发生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“舜发于畎亩之中。”
生长;长出。王维《相思》:“春来发几。”
发布;颁布。《殽之战》:“遂发命,遽兴姜戎。”
发送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使人发书至赵王。”
发作;抒发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扼腕墓道,发其志士之悲哉。”
拨动;发起;起事。《张衡传》:“虽一龙发机,而七首不动。”《苏武》:“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。”
开启;打开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涂有饿殍而不知发。”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发图,图穷匕首见。”
启发;阐明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”
表现;显露;泄露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“征于色,发于声。”
开发;发掘。《促织》:“于败丛草处,探石发穴,靡记不施。”
分发。《严监生和严贡生》:“知县准了状子,发房出了差来到严家。”
开放。《醉翁亭记》:“野芳发而幽香。”
点燃,燃放。《柳毅传》:“人以火为神圣,发一灯可燎阿房。”
⒈支,颗。《汉书·匈奴传》:“弓一张,矢四发。”⒉次;下。《柳毅传》:“然后叩树三发,当有应者。”
【注】本词条古代写作“發”。

头发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发尽上指冠。”
长度单位,十毫为一发。《促织》:“帘内掷一纸出,即道人意中事,无毫发爽。”
【注】本词条古代写作“髪”。


砍伐。《伐檀》:“坎坎伐檀兮,置之河之干兮。”
敲打。高适《燕歌行》:“摐金伐鼓下榆关。”
讨伐;攻打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十年春,齐师伐我。”
攻破;破坏。《谋攻》:“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。”
功劳;功业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北救赵而西却秦,此五霸之伐也。”
夸耀,自夸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每一令出,平伐其功。”
【伐冰之家】指贵族豪门之家。古代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时才能用冰,伐冰即凿痧窖取冰。
【伐柯人】媒人。
【伐性之斧】砍伐生命的利斧,比喻损害身心的事情。白居易《寄卢少卿》:“艳声与丽色,真为伐。”

fāng
两船相并,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。《诗经·谷风》:“就其深矣,方之舟之。”
方形,与“圆”相对。《促织》:“形若土狗,梅花翅,方首,长颈。”
正直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方正之不容也。”
方向;方位。《赤壁赋》:“不知东方之既白。”
区域;地方。论语六则》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”
方圆;周围。《归园田居》:“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”
比拟;相比。《察变》:“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,犹瀼渴之水。”
方法;计策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以鲁肃为赞军校尉,助画方略。”
道理;礼义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“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旦知方也。”?秋水》:“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。”
药方;单方。
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“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,皆不见效。”
当;在。
《伶官传序》:“故方其盛也,举天下之豪杰。”
才;刚刚。
《雁荡山》:“伐山取材,方有人见之。”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庑下一生伏案卧,文方成草。”
正;正在。
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秦王方还柱走,卒惶急不知所为。”
将要;就要。?涉汇》
:“吾方高驰而不欧。”
纵横;方圆。?邹忌讽齐王纳谏》**:“今齐之地方千里。”
【方技】指医、卜、星、相之术.
【方士】方术之士,指古代从事仙、炼丹等迷信活动的人。
【方夏】中国。
【方舆】1.指地,古代以为天圆地方,又有天为盖。2.指天下。

fēn
剖开;分开。《谋攻》:“倍则分之。”?滕王阁序》:“星分翼轸,地接衡庐。”
半;一半。
《三峡》:“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天日。”
分配;分享。
《曹刿论战》:“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”
区分;辨别。
《荷蓧老人》: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。”
春分;秋分。
《左传》:“日过分而未至。”
成;事物的在十分之一。
《祭妹文》:“减一分则喜。”
长度单位,十分为一寸。
《核舟记》: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。”
fèn
职分;名分;本分。
《屈原列传》:“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内欺于郑袖。”?﹤指南录﹥后序》:“予分当引决。”
情分;情谊。曹植《赠白马王彪》:“恩爱苟不亏,在远分日亲。”
缘分;福分。刘禹锡《寄乐天》:“幸免于斯分非分。”
才分;天分。《颜氏家和训·杂艺》:“良由无分故也。”
料想。《苏武》:“自分已死久矣。”

fèng
恭敬地捧着、拿着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荆轲奉樊於期头函,而秦武阳奉地图匣,以次进。”
接受;承担。《出师表》: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”
遵奉;遵照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近者奉辞伐罪,旌麾南指。”
进献。《鸿门宴》:“再拜奉大将军足下。”
赐予;给予。《六国论》:“奉之弥繁,侵之愈急。”
侍奉;侍侯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“今为妻妾之奉为之。”《滕王阁序》:“舍簪笏于百龄,奉晨昏于万里。”
拥戴;尊崇。《国语·晋语》:“百姓欣而奉之,国可以固。”
供奉;供给。《原君》:“离天下之子女,以奉我一人之淫乐。”
保全;保持。《管子·四称》:“君若有过,各奉其身。”
扶助;帮助。《淮南子·说林》:“人不见龙之飞举而能高者,风雨奉之。”
讨好;奉承。《儒林外史》:“晚生只是个直言,并不肯阿谀趋奉。”
敬词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。”
通“俸”。《东方朔》:“奉禄薄,未得省见。”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位尊而无功,奉厚而无劳。”
【奉天承运】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,在皇帝所执大圭上刻“奉天法祖”四字,在与臣下的诰敕命中开首自称“奉天承运皇帝”。后相沿成为帝王敕命的套语。


赋税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更若役,复若赋,则何如?”
征收赋税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其始,太医以王命聚之,岁赋其二。”
兵赋,向居民征集的兵甲车马等,又指士兵、军队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晋侯许之七百乘。郤子曰‘此城濮之赋也’。”
陈述;表达。《扬州慢》:“青楼好梦,难赋情深。”
吟诵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临清流而赋诗。”
赋诗。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公入而赋:‘大隧之中,其乐也融融!’”
创作。《报任安书》:“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。”
文本的一种,多铺陈,富辞藻用韵,但句式近于散文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登高作赋,是所望于群公。”

gān
盾牌。《过零丁洋》:“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”
捍卫。《卖柑者言》:“今夫佩虎符,坐皋比者,洸洸乎干城之具也。”
冒犯;冲犯。《商君书·业分》:“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。”
直冲。《兵行车》:“哭声直上干云霄。”《雁荡山》:“自岭外望之,都无所见,至谷中则森然干霄。”
追求;求取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。”
干预;牵涉。《智取生辰纲》:“我们自凑钱买酒吃,干你甚事?。”
水边;河岸。《伐檀》:“坎坎伐檀兮,置之河之干兮。”
山涧。《诗经·斯干》:“秩秩斯干,幽幽南山。”(秩:水清的样子)
天下。见“干支”
没有水分或含水分很少的。与“湿”相对。《卖柑者言》:“视其中,则干若败絮干。”⒒空虚。“外强中干”
gàn
树干。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枝不得大于干。”
指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。《国语·晋语》:“爱亲明贤,政之干也。”
才能;才干。《三国志·诸葛亮》:“理民之干,优于将略。”
办理;主治。《水浒传》:“明日干了这事,更是这里安身不得了。”
事情;事务。《水浒传》:“学生来时,说道先生今日有干,权放一日假。”

gǒu
随便;苟且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“故不为苟得也。”《出师表》:“苟全性命于乱世。”
暂且这姑且。《陈情表》:“欲苟顺私情,则告诉不许。”
假设;如果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苟富贵,勿相忘。”
只要。《涉江》:“苟余心之端直兮,虽僻远其何伤。”
【苟简】草率而简略。
【苟美】近于美好。

gòu
悬赏征求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今闻购将军之首,金千斤,邑万家。”指南录后序》:“穷饿无聊,追购又急。”
买;购买。《病梅馆记》:“予购三百盆,皆病者,无一完者。”
通“媾”,讲和。《史记·韩世家》:“将西购于秦。”
【辨】购,买。古代“购”的东西往往是商品,跟“买”的性质不同。直到宋代“购”字也只能表示重金收买,跟“买”还有区别。
【购求】⒈悬赏缉捕。⒉买物。

guǒ
果实;果子。又写作“菓”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。”
结局;结果。柳宗元《东海若》:“无国无果。”
成为现实;实现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闻之,欣然规往,未果,寻病终。”
充实;饱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三飡而反,腹犹果然。”
果真;果然。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吾去汴州,汝不果来。”
如果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果如是,是羿亦有罪焉。”
终于;终究。《左传·城濮之战》:“晋侯在外十九年矣,而果得晋国。”
究竟;到底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?”

huì
会合;聚集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号令召三老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。”《岳阳楼记》:“迁客骚人,多会于此。”
会盟;宴会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王许之,遂与秦王会渑池。”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。”
【又】会见;见面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闻,不肯与会。”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于今无会因。”
机会;时机。指南录后序》:“中兴机会,庶几在此。”
节奏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乃中《经首》之会。”
领会;理解。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,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”
适逢;恰巧遇上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会天大雨,道不通,度已失期。”
能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“我自来是如此,从会饮食时便吃药。”
当然;必定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吾已失恩义,会不相从许。”《行路难》:“长风破浪会有时。”
将要。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:“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。”
kuài
算帐;结帐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“谁习计会,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?”
帽子上缀结采玉的缝隙叫会,作朝及蔽膝的领缝也叫会。
【会圣】有超人本领。
【会子】⒈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。⒉约会的帖子。


算帐;计算。《出师表》:“则汉室之隆,可计日而待也。”
账薄。《汉书·黄霸传》:“使领郡钱谷计,……以廉称。”
【又】送账簿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计于季氏。”
打算;盘算;谋划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尝有罪,窃计欲亡走燕。”
计议;商量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。”
计谋;计策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愿早定大计,莫用众人之议也。”

jiāng
搀扶;扶持。《木兰诗》:“爷娘闻女来,出郭相扶将。”
带领;携带。《塞翁失马》:“居数月,其马将胡骏马而归。”
拿;持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“果品酒馔只顾将来。”
将就;随顺。《新婚别》:“生女有所归,鸡狗亦得将。”
想要;打算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齐师伐我,公将战。”
将要;就要。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国不堪贰,君将若之何?”
把;用。《祭妹文》:“可将身后托汝。”
抑或;还是。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先生老悖乎,将以为楚国祆祥乎?”
假若;如果。《祭妹文》:“今而后吾将再病,教从何处呼汝耶?”
和;与。李白《月下独酌》:“暂伴月将影,行乐须及春。”
用于动词后,以助语气。《卖炭翁》:“一车炭,千余斤,宫使驱将惜不得。”
且;又。表顺承。李华《吊古战场文》:“人或有言,将信将疑。”
jiàng
统率;率领。《项羽本纪赞》:“三年,遂将五诸侯灭秦。”
将领;将帅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廉颇者,赵之良将也。”
名使动使……为将军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齐威王欲将孙膑。”
qiāng
请,愿。李白《将进酒》:“将进酒,杯莫停。”
②通“锵”,见“将将”。
【将牢】把稳;持重。
【将】帮助,促成好事。
【将无】莫不是。
【将弁】旧时武职的通称。
【将将】⒈高大庄严的样子。⒉广大的样子。⒊交谈,聚集的样子。⒋通“锵锵”,金、玉撞击的声音。

jīn
怜悯;同情。《陈情表》:“还在故老,犹蒙矜育。”
注重;检点。《尚书·旅獒》:“不矜细行,终累大德。”
自夸;夸耀。《项羽本纪赞》:“自矜功伐,奋其私智而不师古。”
庄重;自重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君子矜而不争,群而不党。”
得意;骄傲。《促织》:“虫翘然矜鸣,似服主知。”
矛、戟等兵器的木柄。《过秦论》:“锄耰棘矜,非铦于钩戟长铩也。”
guān
通“鳏”。鳏夫;老而无妻的人。《诗经·大雅·丞民》:“不侮矜寡,不畏强御。”

jǐng
日光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景翳翳以将入,抚孤松而盘桓。”《岳阳楼记》:“至若春和景明。”
景致;景色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访风景于崇阿。”
景物。李白《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》:“况阳春召我以烟景,大块假我以文章。”
大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心百元首,承天景命,善始者实繁,克终者盖寡。”
yǐng
同“影”。阴影;影子。《过秦论》:“天下云集响应,赢粮而景从。”
【景行】⒈大道。《诗经·小雅·车辖》:“高山仰止,景行止。”⒉仰慕。顏延之《直东宫答郑尚书》:“惜无丘园秀,景彼高松。”

jìng
完毕;结束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竟酒,终不能加胜于赵。”
终;整;全。《谭嗣同》:“君竟日不出门,以待捕者。”《项脊轩志》:“何竟日默默在此,大类女郎也?”
终究;终于。《毛遂自荐》:“平原君竟与毛遂偕。”
竟然;居然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而齐竟怒不救楚,楚大困。”
究竟;到底。刘禹锡《天论》:“道竟何为邪?”
通“境”,国境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入竟而问禁,入国而问俗。”
【竟使】假使;假如。


坐。《核舟记》:“佛印居右,鲁直居左。”
位居;位于;处在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之上。”
居住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面山而居。”
【又】动使动使……居住。《越妇言》:“买臣之贵,不忍其去妻,筑室以居之。”
住地;住所。《治平篇》:“一人之居以供十人不足,何况供百乎?”
闲居;闲处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“居则曰:‘不吾知也!’”
占据;据有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人君当神器之重,居域中之大。”
充当;担任。《张衡传》:“衡不慕当世,所居之官辄年不徙。”
停止;停留。《柳毅传》:“客当居此以伺焉。”
【又】停止不动的;停滞的。《登泰山记》:“而半山居雾若带然。”
积蓄;储存。《叔向贺贫》:“略则行志,假货居贿。”《促织》:“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,昂其直,居为奇货。”
历;经;过了。《塞翁失马》:“居数日,其马将胡骏马而归。”
【居摄】暂居帝王之位。
【居士】⒈未出仕的读书人。⒉在家信佛的人。


按一定的标准试验,考核。《管子·七法》:“成器不课不用,不试不藏。”
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。《南齐书·武帝纪》:“宜严课农桑。”
【引】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或教授。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苦节读书,二十已来,昼课赋,夜课书。”
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。《宋书·孝武帝本纪》:“是岁,始课南徐州侨民租。”
【又】赋税。鲍照《拟古》:“岁暮井赋讫,程课相追寻。”


雕琢、加工玉石。《韩非子·和氏》:“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。”
治理;管理。《诗经·大雅·江汉》:“于理于理,至于南海。”
料理;整理;整顿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为天下理财,不为征利。”
清明;安定;治理得好。《张衡传》:“上下肃然,称为政理。”
道理;规律;原则;法则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兰芝仰头答:理实如兄言。”《六国论》:“胜负之数,存亡之理。”《伶官传序》:“自然之理也。”
义理。《伤仲永》:“其文理皆有可观者。”
纹理;纹路;条理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依乎天理。”
法官;刑狱官署。《报任安书》:“遂下于理。”
【理气】中国哲学上的对基本概念。理指宇宙本体或准则、条理;气指现象或极细微的物质。

míng
名字;名称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屈原者,名平,楚之同姓也。”
取名;命名。《离骚》:“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。”
说出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。”
名义;名分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。”
名声;名望。《陈情表》:“不图宦达,不矜名节。”
有名;闻名。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:“凡江中独山,如金山、焦山、落星之类,皆名天下。”
有名的;著名的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。”
【名场】科举考试的考场,意为举子们扬名之处。
【名刺】又称“名帖”,拜访时通姓名的名片。
【名士】⒈知名而做官的人。⒉泛指知名人士。⒊特指恃才放达、不拘礼法的人

mìng
差使;命令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或命巾车,或棹孤舟。”
命令。《陈情表》:“臣以供养无主,辞不赴命。”
命运;天命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大命将泛,莫之振救。”《论语·颜渊》:“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”
生命。《陈情表》:“母孙二人,更相为命。”
命名。《琵琶行》:“凡六百一十六言,命曰《琵琶行》。”
任用。《越妇言》:“天子疏爵以命之。”
【命笔】执笔(写诗文或作画)。
【命服】帝王按等级赐给公侯、卿大夫等的制服。
【命妇】受到封号的妇女。
【命世】扬名于当世。
【命途】平生的经历。
【命意】寓意。


迎;迎接。《国语·晋语》:“吕甥逆君于泰。”
【又】迎敌;迎战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将兵与操并力逆操。”
预先;预料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恐不任我意,逆以煎我怀。”
不服从;违背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。”
叛逆;骚乱者。指南录后序》:“数吕师孟叔侄为逆。”
【逆计】⒈谋反。⒉预测。
【逆鳞】古谓龙的喉下有逆鳞,如被触摸,则必杀人。后因谓臣下直谏触犯君主为“逆鳞”。
【逆旅】客舍;旅舍。
【逆诈】事先即猜疑别人存心欺诈。


揭开;拨开;分开。《鸿门宴》:“哙遂入,披帷西向立。”《促织》:“蹑迹披求,见有虫伏棘根。”
裂开;裂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木实繁者披其枝。”
剖开;披露。《汉书·枚乘传》:“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。”
披上;覆盖或搭在肩背上。《群英会蒋干中计》:“帐下偏裨将校,都披银铠,分两行而入。”
翻阅。《进学解》:“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。”
散开;分散。《游黄山记》:“五色纷披,灿若图绣。”
【披镜】披览;借鉴。
【披缁】指出修行。


意向;旨趣。嵇康《琴赋》:“览其旨趣。”
乐趣;情趣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园日涉以成趣。”

通“趋”。趋向;奔赴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虽趣舍万殊,静躁不同。”

通“促”。催促;督促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趣赵兵亟入关。”
通“促”,急忙;赶紧。《海瑞传》:“趣执之,无使得遁。”
【趋向】志趣;意志。

ràng
责问;责备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》:“寺人披请见,公使让之,且辞焉。”
谦让;礼让。《鸿门宴》:“大行不顾细谨,大礼不辞小让。”
让给;让位给。《五蠹》:“夫古之让天子者,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。”
亚于;比……差。《西厢记诸宫调》:“此个阁儿虽小,其间趣不让林泉。”
推辞;拒绝。《谏逐客书》:“是以太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。”
让开;躲开。《唐翁猎虎》:“虎扑至,侧首让之。”

shāo
官府发给的粮食;俸米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县官日有廪稍之供。”
逐渐;略微。《核舟记》:“其船背稍夷。”
【稍侵】常指病情逐渐加重。

shè
客舍;旅馆。指南录后序》:“二贵酋名曰馆伴,夜则以兵围所寓舍。”
房舍;住房。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客舍青青柳色新。”
【又】名使动使……住宿;安排住宿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舍相如广成传舍。”
住宿;居住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,而卒葬之。”
谦称自己的属,用在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前。如“舍亲”、“舍弟”等。
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晋楚治兵,遇于中原,其避君三舍。”成语有“退避三舍”。
shě
舍弃;放弃。《劝学》: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
放开;释放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舍之,吾不忍其觳觫。”
施舍;布施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错斩崔宁》:“将近一半家私舍入尼姑庵中。”
【舍人】官名,秦汉以来到明代宫中都设舍人,职权大小不一。门客。宋元以来俗称显贵人家子弟,同“公子”、“少爷”等。

shēn
人或动物的躯干。《国殇》:“首身离兮心不惩。”
整个身躯。《狼》:“身已半入,止露尻尾。”
自身;本身;自己。《师说》:“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。”
亲自。《隆中对》:“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。”
一生;生命。《陟江》:“固将重昏而终身。”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一旦抵罪,或脱身以逃。”
同“娠”,身孕。《与妻书》:“且以汝之有身也,更恐不胜悲。”

shěn
详细;周密。《促织》:“审视,巨身修尾,青项金翅。”
仔细观察;考察。《察今》:“故审堂下之阴,而知日月之行。”
清楚了解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倚南窗以寄傲,审容膝之易安。”
审问;审判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馀经秋审,皆减等发配。”
确实;的确。《梅花岭记》:“先生在兵间,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,抑未死耶。”
谨慎;慎重。《韩非子·存韩》:“兵者凶器也,不可不用也。

shī
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,二千五百人一师。泛指军队。《烛之武退秦师》:“若使烛之武见秦君,师必退。”
老师。《师说》: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
名意动以……为师;向……学习。《师说》:“其闻道也,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”
学习;效法。《师说》:“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。”
有专门知识或技艺的人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。”
对宗教徒的尊称。多指佛教徒的。

shì
放下;放开。《促织》:“临视,则虫集冠上,力叮不。”
解开;解下。《殽之战》:“释左骖,以公命赠孟明。”
放弃;抛弃。《察今》:“故释先王之成法,而法其所以为法。”
释放。《书博鸡者事》:“豪民气尽,以额叩地,谢不敢,乃释之。”
解除;排除。《原君》:“不以一己之害为害,而使天下之释其害。”
消溶;消散。《老子》:“涣兮若冰之将释。”
解释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乃使行人奚斯释曹言于齐。”
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,也用称佛教或出家的佛教徒。
【释褐】作官。因脱去布衣换上官服而称之。

shì
看。《世态炎凉》:“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。”
察看;视察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。”
治理;处理(公务)。《张衡传》:“视事三年,上书乞骸骨。”
看待;对待。《六国论》:“子孙视之不甚惜。”
看顾;照看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重念蒙君实视遇厚,于反复不宜卤莽。”
视力;目光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怵然为戒,视为止,行为迟。”
比较;比照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其辱行贱行,视五人之死,轻重固何如哉。”
【视事】官员到职工作;办公。
【视学】⒈周代天子亲临国学行春秋祭奠及养老之礼,称为视学。⒉一辈子派有司到国学对学子进行考试。

shū
疏导;疏通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疏之欲其通。”
分;分散。《史记·黥布列传》:“上裂地而王之,疏爵而贵之。”
疏远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王怒而疏屈平。”
【又】〈名〉疏远的人。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:“疏不间亲,还是莫说罢。”
稀疏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疏条交映,有时见日。”
少;稀少。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:“妾久疏谈笑。”
粗疏。《史记·范雎列传》:“其于计疏矣。”
粗糙的米。韩愈《山石》:“铺床拂席置羹饭,疏粝亦足饱我饥。”
分条陈述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敢竭鄙怀,恭疏短引。”
给皇帝的奏议。如《论积贮疏》《谏太宗十思疏》
古书注释的一种。不仅注释古书原文,对前人的注释也加以申发说明。
⑾〈名〉僧道拜忏时焚化的祝告文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志诚张主管》:“今日是员外生辰,小道送疏在此。”
【疏狂】狂放不羁的样子。
【疏俗】远方风俗。


谋划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入则与王图议国事,以出号令。”
图谋;谋取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乃骇而图之,岂将有及乎。”
贪图。《群英会蒋干中计》:“某等降曹非图仁禄,迫于势耳。”
考虑。《烛之武退秦师》:“阙秦以利晋,唯君图之。”
料想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阿母大拊掌,不图子自归。”
图画。《游黄山记》:“下瞰峭壁阴森,枫松相间,五色纷披,灿若图绣。”
地图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图穷比首见。”
【图谶】古代方士或儒生编造的关于帝王受命征验一类的书,多为隐语、预言。
【图籍】⒈地图与户籍。⒉图画与书籍。

wěi
积;积聚。扬雄《甘泉赋》:“委如山。”
委托;托付。《过秦论》:“俛首系颈,委命下吏。”
抛弃;放弃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“委而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”
呈献;送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乃令张仪佯去秦,厚币委质事楚。”
卸落;散落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磔然已解,如土委地。”
曲折。《柳敬亭传》:“从委巷活套中来者。”
通“萎”。枯萎;衰败。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:“哲人其委,将谁谘度?”
wēi
见“委蛇”。
【委命】⒈把自己的性命交托给别人。⒉效命;效力。⒊听任命运的支配。
【委蛇】也作“逶迤”。⒈从容自得的样子。⒉随和应付的样子。⒊曲折前进;斜行。

wén
听见;听到。《木兰诗》:“不闻机杼声,惟闻闻女叹息。”
听说;得知。《殽之战》:“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,敢犒从者。”
报告;上报。《童区寄传》:“愿以闻于官。”
见闻;知识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。”
名声;名誉。《论语》:“四十、五十而无闻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”
闻名;传扬。《出师表》:“不求闻达于诸侯。”

wén
线条交错的图形;花纹。后写作“纹”。《公输》:“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。”
华美;有文彩的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“黄金千斤,文车二驷,服剑一。”
文章。《醉翁亭记》:“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”
文字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独其文犹可识。”
非军事的,与“武”相对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文武并用,垂拱而治。”
在身上刺花纹,叫“文身”。《庄子·逍遥遊》:“越人断发文身。”
文化;文教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文王既没,文不在兹乎?”
用于旧时的铜钱,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。《魏书·高崇传》:“在市铜价,八十一文得铜一斤,私造薄钱,斤馀二百。”
修饰;掩盖。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小人之过也必文。”成语有“文过饰非”。
规定、仪式。苏轼《上圆丘合祭六仪》:“仪者必又曰:省去繁文末节,则一岁可以再郊。”成语有“繁文缛节”。


从事;致力于。《过秦论》:“内立法度,务耕织,修守战之具。”
追求;要求得到。《五蠹》:“糟糠不饱者,不务梁肉。”
事务;事情;事业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经纶世务务者,窥谷忘反。”
务必;一定。《察今》:“非务相反也,时势异也。”


气息;呼吸时进出的气。《庄子·逍遥遊》:“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。”
呼吸;喘气。《柳毅传》:“当闭目,数息可达矣。”
叹息;叹气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北山愚公长息曰。”
休息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鸡鸣入机织,夜夜不得息。”
止息;停止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归去来兮,请息交以绝游。”
平息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。”
通“熄”,熄灭。《曲突徙薪》:“俄而家果失火,邻里共救之,幸而得息。”
增长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消息盈虚,终则有始。”
繁殖;繁育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“是助王息其民也,何以至今不业也。”
子女,特称儿子。《陈情表》:“门衰祚薄,晚有儿息。”
利息。《原君》:“此我产业之花息也。”
【息男】亲生儿子。
【息女】亲生女。


悬;挂。《卖炭翁》:“半匹红绡一丈绫,系向牛头充炭直。”
梆缚;拴。《过秦论》:“百越之君,俯首系颈,委下命吏。”
拘囚;关押。《谭嗣同》:“君既系狱……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。”
继;连接。班固《东都赋》:“系唐统,接汉绪。”
带子。《陌上桑》:“青丝为笼系,桂枝为笼钩。”
世系;系统。杜甫《赠比部箫郎中十兄》:“汉朝丞相系,梁日帝王孙。”
联系;关联。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大业弥固,何系于诸侯哉。”
是。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》:“因那日买了个丫头,不想系拐子拐来卖的。”
附着;随着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”

xiàng
朝北的窗户。《诗经·七月》:“塞向墐户。”
朝着;向着。《狼》:“狼不敢前,眈眈相向。”《垓下之战》:“乃分其骑以为四队,四向。”
趋向;奔向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到夏口,闻操已向荆州。”
接近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秋天漠漠向昏黑。”
刚才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向察众人之议,专欲误将军。”
从前;过去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。”《察今》:“向之寿民,今为殇子矣。”
假如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向吾不为斯役,则久已病矣。”
xiǎng
通“响”。发出声音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砉然向然。”
通“享”。享有;享受。《论衡·谢短》:“夏自禹向国,几载而至于殷。”
【注】在古代,“向”和“嚮”是两个字。在“享受”的意义上不写作“向”。现“嚮”简化为“向”。
【向前】⒈向前进。⒉努力上进。⒊以前;刚才。
【向使】假如。
【向隅】面对屋子的角落,比喻人孤独失意或得不到仙会而失望。

yán
延长;延续。《过秦论》:“延及孝文王、庄襄王,享国之日浅,国家无事。”
蔓延;扩展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烧尽北船,延及岸上营落。”
引进;迎接。《过秦论》:“秦人开关延敌。”
邀请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”
【延纳】接收;采纳。
【延誉】传扬名声。


我国古代东部民族,后泛指中原以外各族。《涉江》:“哀南夷之莫吾知兮,旦余济乎江湘。”
泛指外国或外国人。《三元里抗英》:“逆夷各狐凭鼠伏,潜逃两炮台中,不敢出入。”
平坦。《核舟记》:“其船背稍夷。”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。”
铲平;除平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今操芟夷大难,略已平矣。”
杀;灭。《苏武传》:“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。”
和悦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与之论辩,言和而色夷。”
【夷世】太平的世道。
【夷犹】迟疑不前。


心意;意图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。”
意义。《马巴黎油画记》:“则其意深长矣。”
心情;神态。《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与君离别意,同宦游人。”《狼》:“目似螟,意暇甚。”
情趣。《醉翁亭记》: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”
料想;估计。《鸿门宴》:“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。”《促织》:“当其为里正,受扑责时,岂意其至此哉!”
怀疑。《列子·论符》:“人有亡铁者,意其邻人之子。”
【意表】意料之外。
【意会】不用说明解释而内心明白。

yǐn
拉开(弓)。《塞翁失马》:“丁壮者引弦而战。”
延长;伸长。《三峡》:“常有高猿长啸,属引凄异。”
拉;牵引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左右欲引相如去。”
延请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乃设九宾礼于廷,引赵使者蔺相如。”
带领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项王乃复引兵而东。”
招出;牵连。《苏武传》:“虞常果引张胜。”
拿;举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引壶觞以自酌。”
招引;引来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,引以为流觞曲水。”
避开;退却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操军不利,引次江北。”
掉转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引车避匿。”
延长;延续。子子孙孙,忽替引之。《诗·小雅·楚茨》:“子子孙孙,忽替引之。”
伸着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引首顾曰。”
援引;引录;引用。《出师表》:“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。”
荐举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传》:“两人相为引重,其游如父子然。”
承认;承担。《三国志·吴志》:“权引咎责躬。”今有“引咎辞职”。
长度单位。古代以十丈为一引。
序言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敢竭鄙怀,恭疏经引。”
【引决】自杀。

yóu
在水上漂浮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游鱼细石,直视无碍。”
游玩。《赤壁赋》:“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”
出游;游历。《两小儿辩日》:“孔子东游。”
交往。《鸿门宴》:“秦时与臣游,项伯杀人,臣活之。”
【又】特指请教学问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,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。”
游说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“西游于梁。”
【辨】游,遊。凡有关水中活动,一般只用“游”,不可以用“遊”;而有关陆上活动的,“游”与“遊”可以通用。
【游食】吃闲饭。
【游子】离家外出的人。


索取。《促织》:“每责一头,辄倾数家之产。”
责令;要求。《促织》:“因责常供。”
责备。《陈情表》:“诏书切峻,责臣逋慢。”
处罚。《促织》:“当其为里正,受扑责时,岂意其至此哉!”
责任。《谭嗣同》:“救护之责,非独足下。”
zhài
欠别人的钱财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“先生不羞,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?”
讨债。《吕氏春秋·疑似》:“昔也往责于东邑人。”后作“债”。
【责成】督促,要求人完成任务作出成绩。
【责望】互相责怪、抱怨。

zhí
不弯曲。《劝学》:“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。”
正直。《涉江》:“苟余心之端直兮,虽僻远其何伤。”
正确。指南录后序》:“与贵酋处二十日,争曲直。”
笔直地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争高直指,千百成峰。”
纵的;竖的。《阿房宫赋》:“直栏横槛,多于九土之城郭。”
遇到。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魏之武卒,不可以直秦之锐士。”
通“值”,价值。《卖炭翁》:“系向牛头充炭直。”
通“值”,值班。《晋书·庾珉传》:“珉为侍中,直于省内。”
仅仅;只是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
径直;一直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侯生摄敝衣冠,直上载公子上坐。”
竟然;却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可为富安天下,而直为此廪廪也。”
简直。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》:“则斯役之价值,直可惊天地泣鬼神。”
当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直夜溃围南出,驰走。”
【直裰】和尚、道士穿的大领长袍。

zhì
放弃。《鸿门宴》:“沛公则置车骑,脱身独骑。”
放置;安放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断头置城上,颜色不少变。”
放逐。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遂置姜氏于城颍。”
摆设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。”
设置。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:“南朝自武昌到京口,列置烽燧。”
置办;购买。《苏武传》:“既至胸奴,置币遗单于。”
释放。《史记·吴王濞列传》:“斩首盘虏,比三百石以上皆杀之,无有所置。”
关押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苟入狱,不问罪之有无,必械手足,置老监。”
【置邮】驿站。

zhì
心意;志向。《观沧海》:“歌以咏志。”《为学》:“人之立志,顾不如蜀鄙之僧哉。”
立志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”
记忆;记;记住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”
标记。《南齐书·韩系伯传》:“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。”
做标志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”
记事的书或文章。《项脊轩志》:“余为此志,后五年,吾妻来归。”
通“痣”,皮肤上的斑或小疙瘩。《梁书·沈约传》:“约左目重瞳子,腰有紫志。”

zhōng
内;里。《狼》:“一屠晚归,担中肉尽。”
中间;内部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有大石当中流。”
半;一半。《乐羊子妻》:“若中道而归,何异断斯织乎。”
中等;不高,不低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上书谏寡人者,受中赏。”
内心。《史记·韩安国列传》:“深中隐厚。”
中国。《图画》:“图画之设彩者,用水彩,中外所同也。”
zhòng
符合。《劝学》:“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”
射中。《卖油翁》:“见其矢十中八九。”
击中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乃引其匕首提秦王,不中。”
考中。《范时中举》:“你恭喜中了举人。”
猜中。《醉翁亭记》:“射者中,弈者胜。”
中伤。《书博鸡者事》:“臧怒,欲中守法。”
【中肠】内心。
【中人】⒈平常人。⒉朝中公卿大臣。⒊指宦官;太监。⒋宫女。
【中节】适度。
【中式】⒈科举考试被录取。⒉符合规格。

高频实词

bái
白色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永州之野产异蛇,白质而黑章。”
纯洁;干净。《石灰吟》:“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问。”
明亮;光明。《赤壁则》:“相与枕藉手舟中,不知东方之既白。”
清楚;明白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功名不白。”《书搏鸡者事》:“然使君冤未白,犹无益也。”
真诚;坦白。《庄子·天地》:“机心存于胸中,则纯白不各。”
禀告;陈述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便可白公姥,及时相遣归。”
单单;只是。《红楼梦》:“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。”
指罚酒用的酒杯,也泛指酒杯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飞觞举白。”
【白衣】1.白色的衣。杜甫《可叹》:“天上浮云如白,斯须改变如苍狗。”2.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,犹言“平民”,“老百姓”。《后汉书·崔骃传》:“以为不宜与白会。”3.古代替官府办事的小官吏。《汉书·龚胜传》:“闻之白,戒君勿言也。”

biǎo
外衣。《庄子·让王》:“子贡乘大马,中绀而表素。”
外表;外面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江表英豪咸归附之。”《山坡羊·潼关怀古》:“山河表里潼关路。”
上面。《复庵记》:“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。”
标记;标志。《察今》:“循表而夜涉。”
【又】作标记。《察今》:“使人先表澭水。”
【又】特指幌子,酒旗。《晏子春秋·宋人沽酒》:“为器甚洁清,置表甚长,而酒酸不售。”
臣下给皇帝的奏章,如《出师表》《陈情表》


次第;次序。《左传·哀公十六年》:“楚国第,我死,令尹司马非胜而谁?”(按照楚国的用人次序,我死后令尹司马的官职不是胜(人名)来继任还有谁呢?)
官僚和贵族的住宅。崔铣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:“出,驾而宿于朝房,旬而还第。”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必躬造左公第,候太公、太母起居。”
科举考试的等级。成绩好为“甲第”、“上第”,考中了叫“及第”,没考中叫“落第”、“下第”。《柳毅传》:“有儒生柳毅者,应举下第。”《芋老人传》:“书生用甲第为祖国。”
但;只管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借第令毋斩,而戍死者固十六七。”
只;仅仅。王禹偁《黄州新建小竹楼记》:“江山之外,第见风帆、沙鸟、烟云、竹树而已。”
只是;但是。表示转折。《与妻书》:“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,第以今日事势观之……。”
⑦词头。用在整数的前边,表示次序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云有第三郞,窈窕世无双。”《活板》:“此印者才毕,则第二板已具。”
【第家】世家。
【第下】对公侯大官的敬称等于“门下”、“阁下”。

fǎn
方向相背;颠倒的。与“正”相对。《察今》:“非务相反也,时势异也。”
翻转;翻覆。《诗经·关睢》:“求之不得,展转反侧。”
通“返”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。”
背叛;造反。《鸿门宴》:“日夜望将军至,岂敢反乎。”
违反;反对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反古者未必可非。”
类推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举一隅,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反省。《淮南子·氾论》:“纣居于宣室而不及反其过。”
反倒;反而。《兵车行》:“信知生男恶,反是生女好。”《师说》:“今其智乃反不能及。”

fèng
恭敬地捧着、拿着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荆轲奉樊於期头函,而秦武阳奉地图匣,以次进。”
接受;承担。《出师表》: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”
遵奉;遵照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近者奉辞伐罪,旌麾南指。”
进献。《鸿门宴》:“再拜奉大将军足下。”
赐予;给予。《六国论》:“奉之弥繁,侵之愈急。”
侍奉;侍侯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“今为妻妾之奉为之。”《滕王阁序》:“舍簪笏于百龄,奉晨昏于万里。”
拥戴;尊崇。《国语·晋语》:“百姓欣而奉之,国可以固。”
供奉;供给。《原君》:“离天下之子女,以奉我一人之淫乐。”
保全;保持。《管子·四称》:“君若有过,各奉其身。”
扶助;帮助。《淮南子·说林》:“人不见龙之飞举而能高者,风雨奉之。”
讨好;奉承。《儒林外史》:“晚生只是个直言,并不肯阿谀趋奉。”
敬词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。”
通“俸”。《东方朔》:“奉禄薄,未得省见。”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位尊而无功,奉厚而无劳。”
【奉天承运】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,在皇帝所执大圭上刻“奉天法祖”四字,在与臣下的诰敕命中开首自称“奉天承运皇帝”。后相沿成为帝王敕命的套语。

fèi
舍弃;停止。《齐桓晋之事》:“然则废衅钟与?”?陈情表》:“臣侍汤药,未曾废离。”
废黜;罢黜。韩愈
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谓功业可立就,故坐废退。”
衰败。
《岳阳楼记》:“政通人和,百废待兴。”
秃败;倒塌。
《扬州慢》:“废池乔木,犹厌言兵。”?五人墓碑记》:“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。”
负伤;残废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荆轲~,乃引其匕首提秦王。”
浪费。《乐羊子妻》:“今若断斯织也,则捐失成功,稽废时日。”
失望;颓废。《原君》:“其欲得天下之心,有不废然摧泪者乎。”


趴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。”
俯伏。《陈情表》:“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。”
埋伏。《孙膑减灶》:“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。”
伏兵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伏焉。”
隐蔽,隐藏。《老子》:“福兮祸所伏。”
降低;低落。韩愈《南海神庙碑》:“日光穿漏,伏波不兴。”
保持;怀。《离骚》:“伏清白以死直兮。”
居处;居住。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寡君越在草莽,未获所伏。”
佩服;敬佩。通“服”。《史记·垓下之战》:“骑皆伏曰:‘如大王言’。”
【又】动使动。使……佩服。《唐翁猎虎》:“《庄子》曰:‘习伏众,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。’信夫。”
制伏。“降龙伏虎。”
受到(应得的惩罚)。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:“后壹奸罪发露伏诛。”
伏天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伏日,诏赐从官肉。”
【伏惟】俯伏思量。下对上的敬词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伏启阿母。”


丈夫的母亲;婆婆。《柳毅传》:“既而将诉于舅姑。”杜甫《新婚别》:“妾身未分明,何以拜姑嫜。”
父亲的姊妹。《诗经·泉水》:“问我诸姑,遂及伯姊。”
丈夫的姊妹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,新妇初来时,小姑始扶床。”
姑且;暂且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“姑俟异日观云尔。”

gōng
身体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我鞠躬不敢息。”
自身;自己。《诗经·氓》:“静言思之,躬自悼矣。”
亲自。《出师表》: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。”

怀

huái
思念;怀念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怀良辰以孤往,或植杖而耘耔。”《岳阳楼记》:“则有去国怀乡,忧谗畏讥。”
心意;心情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感君区区怀。”《扬州慢》:“予怀怆然,感慨今昔。”
【又】胸怀;情绪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所以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。”
【又】心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恐不任不我意,逆以煎我怀。”
心中藏着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。”
胸前。《项脊轩志》:“汝秭在吾怀,呱呱而泣。”
抱着;揣着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乃使从者衣褐,怀其璧。”
关怀;安抚。《五蠹》:“行仁义而怀西戎,遂王天下。”
【又】动使动使……服;使……归顺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怀敌附远,何招而不致?”
亲附;归向。《叔向贺贫》:“诸侯亲之,戎狄怀之,以正晋国。”

háo
大声喊叫;呼喊。《童区寄传》:“因大号,一座皆惊。”指南录后序》:“天高地迥,号呼靡及。”
【又】呼啸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八月秋高风怒号。”
哭。《项脊轩志》:“令人长号不能自禁。”
hào
号令;命令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入则与王图论国事,以出号令。”
号称;称作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项羽兵四十万,号百万。”《谭嗣同》:“与杨锐、林旭、刘光第同参预新政,时号为‘军机四卿’。”
【又】称号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陈涉乃自立王,号为张楚。”
【又】别号。《醉翁亭记》:“故自号曰醉翁也。”
乐器名。如号筒,吹号。

jìng
小道;小路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三径就荒,松菊犹存。”
取道貌岸然;途经。《江水》:“江水又东,径巫峡。”
径直;直接。《狼》:“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。”
直径。《张衡传》:“员径八尺。”《核舟记》:“能以径寸之木,为宫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鸟兽、木石。”

jiā
浮夸;夸大其辞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”
加上;加于。《鸿门宴》:“樊哙覆其盾于地,加彘肩上,拔剑切而啖之。”
施加;施用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谋赵者,徒以吾两人在也。”
施予;给予。《唐雎不辱使命》:“大王加惠,以大易小,甚善。”
增加;增益。《劝学》:“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”
厉害;更厉害。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》:“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。”
益处;好处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“万钟于我何加焉。”
凌驾;欺凌。《论语·公治长》:“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。”
超过;胜过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竟酒,终不能加胜于赵。”
加以;予以。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:“尝加营葺,有碑载其事。”
更;更加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盖其又深,则其至又加少矣。”
通“嘉”,嘉赏。李陵《答苏武书》:“闻子之归,……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。”

jué
觉悟;醒悟;明白。《项羽本纪赞》:“身死东城,尚不觉寤。”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觉今是而昨非。”
发觉;觉察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“城中皆不觉之。”
感觉;觉得;感到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天高地迥,觉宇宙之无穷。”《琵琶行》:“是夕始觉有迁谪意。
jiào
睡醒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惟觉时之枕席,失向来之烟霞。”
通“较”,差,不如,不及。《世说新语·捷悟》:“我才不及卿,乃觉三十里。”
【又】差别;差异。葛洪《抱朴子·论仙》:“其为不同,已有天壤之觉,冰炭之乖矣。”

jiù
陈旧的;不合时宜的。《盐铁论·论儒》:“孟轲守旧术,不通世务。”
【又】〈名〉陈旧而不合时宜的行为或事物。《左传·城濮之战》:“舍其旧而新是谋。”
从前的;原来的。《出师表》:“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”
【又】〈名〉从前、过去的行为或事物。《原毁》:“即其新不究其旧。”
从前;过去。《忆江南》:“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。”
故交;老交情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,欲往投之。”
旧友;老朋友。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亲旧知其如此,或置酒而招之。”
【旧齿】⒈耆老;老人。⒉有声望的旧老。


阻遏水势以使之腾涌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激而行之,可使在山。”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激而发之欲其清,固而存之欲其重。”
(水势)腾涌冲撞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泉水激石,泠泠作响。”
激动;激发。《出师表》:“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”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激于义而死焉者也。”
疾速;猛烈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。”
(声音)激烈高亢。《谭嗣同》:“冀缓急或可救助,词极激切。”
【激楚】⒈音调高亢凄清。⒉通俗、淫逸之音,比喻谄谀之说。
【激诡】⒈掩饰真情,标新立异。⒉毁誉失当。
【激激】⒈水清的样子。⒉形容急流的声音。


房顶正中的大梁。《后汉书·蔡茂传》:“茂初在广汉,梦坐大殿,极上有三穗禾。”
屋顶;屋脊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牗其前以通明,屋极有窗以达气。”
辘轳的横梁。枚乘《上书谏吴王》:“泰山之霤穿石,单极之绠断干。”
尽头;顶点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“吾王之好鼓乐,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。”
最高的境地。陆游《何君墓表》:“大抵诗欲工而工非诗之极也。”
边;边境。《女娲补天》:“往古之时,四极废,九州裂,天不兼覆,地不周载。”
到达尽头,到达顶点。《阿房宫赋》:“尽态极妍。”
穷尽;完全占有或享受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。”
疲劳;困倦。王褒《圣主得贤臣颂》:“匈喘胅汗,人极马倦。”
最;非常;极其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初极狭,才通人。”


按着;靠着。《订鬼》“梦见夫人据案其身而哭矣。”《游黄山记》:“手向后据地,坐而下脱。”
依靠;凭借。《过秦论》:“据亿丈之城,临不测之渊以为固。”
占据;占有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已据有六郡,兵精粮多,足以立事。”
凭据;证书。《金史·礼部》:“中选者,试官给据,以名报有司。”
依据;根据。《毛遂自荐》:“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。”
通“倨”,傲慢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据慢骄奢,则凶从之。”

lüè
疆界。《左传·庄公二十一年》:“公与之武公之略,自虎牢以东。”
【又】划定疆界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天子经略。”
巡行;巡视。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:“公曰:‘吾将略地焉’。”
通“掠”。掠夺;夺取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进兵北略地,至燕南界。”
谋略;计谋;策略。《六国论》:“燕赵之君,始有远略。”
忽略;不重视。《叔向贺贫》:“略则行志,假货居贿,宜及于难。”
大略;大概;大致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今操芟夷大难,略已平矣。”
略微;稍微。《芋老人传》:“老人略知书。”
几乎;差不多。《柳敬亭传》:“敬亭丧失其资略尽。”
丝毫;一点儿。与否定连用,表示丝毫没有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,略无慕艳意。”
简略;简要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故略上报,不复一一自辨。”

lùn
讨论;议论。《出师表》:“每与臣论此事,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。”
评定赏罚;判定。《出师表》:“宜付有司论其刑赏。”
说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”
辩论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今日廷论。”
研究;研讨。《五蠹》:“论世之事,因为之备。”
言论;主张;学说。《甘藷疏序》:“余不侫,独持迂论。”
文体的一种,即议论文。《文选序》:“论则析理精微,铭则序事清润。”

liǎn
收;收集;聚集。《陶侃》:“侃性聪敏恭勤,终日敛膝危坐。”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敛赀财以送其行。”
摊派;征收捐税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。”
收整;约束;节制。《琵琶行》:“整顿衣裳起敛容。”
通“殓”。装殓;殡殓;殡葬。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敛不凭其棺,窆不临其穴。”
【敛策】把马鞭收起来,指归隐不再出仕。
【敛迹】⒈指恶人有所顾忌而收敛约束,不敢露行迹。⒉藏身不出。⒊指退隐。
【敛衽】整一整衣袖,表示敬意。元以前,只指男子的礼节,元以后专指妇女的礼节。
【敛容】脸色严肃起来,表示尊敬。

móu
计谋。《谋攻》:“故上兵伐谋。”
谋划;策划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越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。”
图谋;算计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当是时,诸侯以公子贤,多客,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。”
商议;计议。《诗经·氓》:“匪来贸丝,来即我谋。”
思虑;考虑。《过秦论》:“深谋远虑,行军用兵之道,非及向时之士也。”

nèi
里面;内部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四境之内,莫不有求于王。”
【又】特指朝廷内或国内。《过秦论》:“当是时也,商君佐之,内立法度,务耕织。”
【又】指家庭内部。《陈情表》:“外无期功强近之亲,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”
内心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而内怀犹豫之计。”
内室;特指皇宫。《长恨歌》:“西宫南内多秋草。”
女色。《左传·僖公十七年》:“齐侯好内。”
妻妾的泛称。后专指妻,如南朝人徐悱有《赠内》诗。今人也有谦称自己的妻子为“内人”、“贱内”的。
【引】妻子一方的亲戚,如“内兄”、“内侄”。

同“纳”。接纳;收容。《中山狼传》“先生如其旨,内狼于囊。”《鸿门宴》:“距关,毋内诸侯。”
【内嬖】受君主宠幸,又指君主宠幸的人。
【内阁】⒈明清时期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。明洪武十五年,仿宋制,高诸殿阁大学士,因授餐大内,常侍天子殿阁之下,故名内阁。⒉内堂,贵族妇女的卧室。
【内省】宫禁之内。
【内传】解释经义的文字叫内传;广引事例、推演本义的叫外传。如关于《诗经》的就有《韩诗内传》《韩诗外传》。传记的一种。以记述轶闻趣事为主,如《隋书·经籍志二》《汉武内传》等。

nán
困难;艰难。《察今》:“以此为治,岂不难哉?”《滕王阁序》:“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。”
nàn
灾难;祸患。《出师表》: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”
责难;质问;驳斥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辟邪说,难任人,不为拒谏。”《问说》:“所谓交相问难,审问而明辨之也。”
发难;造反。《过秦论》:“一夫难而庙隳。”
【难荫】官员死于王事,例皆录用其子,谓之难荫。

qiǎn
差遣;派遣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。”
打发;送走。《卖油翁》:“康肃笑而遣之。”
休;休弃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便可速遣之,遣去慎莫留。”
排遣;消遣。《祭妹文》:“无所娱遣。”
发遣;发配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时方冬停遣,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。”
【遣戍】旧时发送犯人戍边,使效力赎罪。
【遣昼】犹放晴。


快走。《乐羊子妻》:“妻乃引刀趋机而言。”
【又】小步紧走。《左忠公逸事》:“史噤不敢发声,趋而出。”
【又】特指快步上前,是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入而徐趋,至而自谢。”
奔赴;奔向。指南录后序》:“夜趋高邮,迷失道,几陷死。”
趋向;趋于。《六国论》:“日削月割,以趋于亡。”
追求;迎合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今背本而趋末,食者甚众,是天下之大残也。”
争取。《孙膑减灶》:“百里而趋利者必蹶上将军。”
【趋风】疾行如风,恭敬的样子。
【趋跄】步履有节奏的样子。
【趋庭】承受父教的代称。


起立;站起。《鸿门宴》:“坐须臾,沛公起如厕。”
起身;起床。《报刘一丈书》:“闻鸡鸣,则起盥栉。”
徒起;隆起。《促织》:“执图诣寺后,有古陵蔚起。”
起事;发动。《过秦论》:“山东豪俊,遂并起而亡秦族矣。”
发生;兴起。《谭嗣同》:“若变起,足下以一军敌探彼二军。”
动身;出发。《公输》:“子墨子闻之,起于鲁。”
开始;起头。《祭妹文》:“不记语从何起。”
起用;任用。《过零丁洋》:“辛苦遭逢起一经。”
出身。《汉书·萧何曹参传》:“萧何、曹参皆起刀笔吏。”
【起复】起用衩革职或因故离职的官吏。

ráo
富裕;富足。《过秦论》:“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。”
多;有许多。柳宗元《田家》:“古道饶蒺藜,萦迴古城曲。”
添;加。《智取生辰纲》:“五贯便依你五贯,只饶我们一瓢吃。”
宽容;宽恕;饶恕。鲍照《拟行路难》:“日月流迈不相饶。”
比……差。李白《上皇西巡南京歌》:“柳色未饶秦地绿,花光不减上林红。”
怜惜。陆游《数日暄妍颇有春意》:“小春花蕾索春饶。”
即使;尽管。《柳毅传》:“饶他掬尽泾河水,难洗今朝一面羞。”


早晨。《出师表》:“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。”
早年。《陈情表》:“臣以险衅,夙遭闵凶。”
平素;过去的;旧有的。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》:“死者冯渊与薛蟠原系夙孽相逢,今狭路既遇,原应了结。”

shōu
拘捕;捕捉。《张衡传》:“阴知奸党名姓,一时收禽。”
收获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。”
【又】收成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百亩之收不过百担。”
收拾;拣收。《殽之战》:“必死是间,余收尔骨焉。”
收藏;收养。《促织》:“意似良,喜而收之。”
征收。《过秦论》:“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阳。”
收拢;聚集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刘豫州收众汉南,与曹操共争天下。”
收取;夺取。《过秦论》:“东割膏腴之地,北收要害之郡。”
收复。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:“剑外忽传收蓟北。”
【收谷】⒈收藏谷物。⒉收养。
【收杀】结局。

shì
市场;集市。《木兰诗》:“东市买骏马。”
街市。《书搏鸡者事》:“麾众拥豪民马前,反接,徇诸市。”
公开处决的场所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每岁大决,勾者十三四,留者十六七,皆缚至西市待命。”
交易;做买卖。《殽之战》:“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。”
买;购买。《木兰诗》:“愿为市鞍马,从此替爷征。”
【市井】⒈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。泛指店铺、市场。⒉街市;城镇。⒊城市中流俗的人,也指人的行为鄙俗,无赖。

suì
岁星;木星。《国语·周语》:“岁之所在,则我有周之分野也。”
年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积于今六十岁矣。”
【又】〈名作状〉每年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父母岁有裘葛之遗”
年龄。《促织》:“成有子九岁。”
时间;光阴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日月逝矣,岁不我与。”
年成;收成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王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。”
【岁除】年终;一年的最后的一天。

shǔ
布置;安排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部署诸将。”
官署;衙门。《陈情表》:“且臣少事伪朝,历职郎署。”
代理或暂任、试任某一官职。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:“以亮为军师将军,署左将军府事。”
签名;题字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公瞿然注视,呈卷,即面署第一。”

shì
事情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及其所之既倦,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”
特指战事。《过秦论》:“延及孝文王、庄襄王,享国之日浅,国家无事。”
政治事务。《触龙赵太后》:“赵太后新用事。”
从事;做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。”
侍奉;服侍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义也。”
件;样;种。郑处诲《明皇杂录》:“献白玉箫管百事。”

shǐ
箭。《过秦论》:“秦无亡矢遗镞之费,而天下诸侯已困矣。”
发誓。《诗经·柏舟》:“之死矢靡它。”
通“屎”,粪便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每薄暮下管键,矢溺皆闭其中,与饮食之气相薄。”
【矢言】正直之言。

shū
运送;运输。《阿房宫赋》:“一旦不能有,输来其间。”
交出;献纳。《观刈麦》:“家田输税尽,拾此充饥肠。”
失败。《群英会蒋干中计》:“昨日输了一陈,挫动锐气。”
【输写】倾吐。
【输心】输诚,表示真心。
【输作】因罪而降职而罚作苦役。

shēn
水深,与“浅”相对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地势极而南溟深。”
深远,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距离大。《口技》:“遥闻深巷中犬吠。”《游园》:“人立小庭深院。”
时间久。《琵琶行》:“夜深忽梦少年,梦啼妆泪红阑干。”
程度深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君之病在肠胃,不治将益深。”
苛刻;严厉;刻毒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。”
深刻;深入。《过秦论》:“深谋远虑,行军用兵之道。”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。”
茂盛。《春望》: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”
很;非常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子布、元表诸人各顾妻子,挟持私虑,深失孤望。”

tuō
脱落;脱离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。”
脱下;解去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揽裙脱丝履,举身赴清池。”
解脱;免除。《促织》:“百计营谋不得脱。”
逃脱;逃离。《鸿门宴》:“脱身独去,已至军矣。”
发出;冒出。《毛遂自荐》:“使遂蚤得处囊中,乃颖脱而出。”
掉下;落下。《秋声赋》:“草拂之而色变,木遭之而叶脱。”
疏忽;轻率。《殽之战》:“轻则寡谋,无礼则脱。”
倘若;如果。《柳毅传》:“脱获回耗,虽死必谢。”
【脱略】轻慢;不拘。
【脱兔】逃跑之兔,喻行动迅疾。
【脱误】⒈脱漏和错误。⒉疏忽失误。

tīng
耳听。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:“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马河入梦来。”
听从;接受。《陈情表》:“愿陛下矜悯愚诚,听臣微志。”
听信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怀王竟听郑袖,复释去张仪。”
听凭;听任。《王冕读书》:“儿痴如此,曷不听其所为。”
听力;听闻。《出师表》:“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。”
治理;处理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听讼,吾犹人也,必也使无讼乎。”
通“厅”,厅堂。《世说新语·政事》:“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。”
【听事】处理政事。厅堂;官府办公的地方。
【听讼】审理诉讼;判案。
【听政】处理政务。

tōng
通达;通过;通行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吾与汝毕力平险,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。”
贯通;沟通。《谭嗣同》:“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,锐意欲行大改革矣。”
畅通;没有阻隔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政治未必通也,远方之能疑者,并举而争起矣。”
通报;转达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遣丞为媒人,主簿通语言。”
交往;来往;结交。《汉书·季布传》:“吾闻曹丘生非长者,勿与通。”
流通;交换。韩愈《原道》:“为之贾以通其有无。”
交流;交谈。《君子国》:“唐敖见言可通,因向一位老翁问其何以,好让不争之故。”
通晓;精通。《张衡传》:“遂通五经,贯六艺。”
全部;普遍。《核舟记》:“通计一舟,为人五,为窗八,……”《师说》:“六艺经传皆通习之。”
遍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著我绣夹裙,事事四五通。”

通籍】籍是二尺长的竹片,上写姓名、年龄、身份等,挂在宫门处以备出入时查对。“通籍”指记名在门籍,可以进入宫门。后称进士刚及第或刚做官叫“通籍”。

通家】⒈世交。⒉姻亲;结为姻亲。

wèi
告诉;对……说。《鸿门宴》:“请往谓项王,言沛公不敢项王也。”
说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因得观所谓石钟山者。”
叫做;称为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褒禅山亦谓之华山。”
以为;认为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愚谓大计不如迎之。”
是;说的是。《醉翁亭记》:“太守谓谁?”

xián
马嚼子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伏轼樽衔,横历天下。”
含;嘴含。《张衡传》:“外有八龙,首衔铜丸。”
包含;含有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衔远山,吞长江。”
心怀;隐藏在心里。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闻汝丧之七日,乃能衔哀致诚。”
怀恨;对人心怀不满。《刘东堂言》:“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,衔之次骨,或至相殴。”
奉;接受。《礼记·檀弓》:“衔君命而使。”
头衔;官阶。白居易《重和元少尹》:“南宫起请无消息,朝散何时得入衔。”
【衔杯】喝酒。
【衔恤】含忧,也指父母死后守丧。


正确的。《出师表》:“陛下亦宜自谋,以谘诹善道,察纳雅言。”
高雅;不俗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都督阎公之雅望,棨戟遥临。”
平素;一向。《张衡传》:“安帝雅闻衡善术学,公车特征拜郎中。”
很;甚。《后汉书·窦后记》:“及见,雅以为美。”
【雅故】⒈以往;向来。⒉从前的。


遇到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公等遇雨,皆已失期。”
会面;会见。《大铁椎传》:“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,与遇宋将军家。”
接触;感触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。”
看到。《赤壁赋》:“目遇之而成色。”
遇合;投合。指相遇而受到赏识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王何不与寡人遇。”
对待;招待。《鸿门宴》:“不如因善遇之。”
际遇;机会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斯固百世之遇也。”
嫁。《祭妹文》:“汝以一念之贞,遇人仳离,致孤危托落。”
待遇。《出师表》:“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”
【遇合】得到君主的赏识。
【遇事生风】借故生事。

yuán
拉拽;攀援。《游黄山记》:“石崖侧削则援岩。”
持;执拿。《国殇》:“援玉枹兮击鸣鼓。”
提出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余立侍左右,援疑质理。”
引用。《柳敬亭传》:“援古证今,极力为之。”
帮助;援助。《六国论》:“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。”
【援引】引证。推举;引荐。


寄居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寓形宇内复几时。”
住所。《谭嗣同》:“时余方访君寓,对坐榻上。”
寄托。《醉翁亭记》:“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”
【寓公】寄居他国或他乡的诸侯或官吏。
【寓目】观看;过目。


驾车。《殽之战》:“梁弘御戎,莱驹为右。”
【又】动为动为……驾车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邴夏御齐侯。”
驾车的人。《诗经·车攻》:“徒御不惊。”
驾着;乘着。《三峡》:“虽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。”
统治。《过秦论》:“振长策而御宇内。”
治理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刑于寡妻,至于兄弟,以御于家邦。”
驾御;控制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。”
使用;用。《涉江》:“腥臊并御,芳不得薄兮。”
侍奉。《尚书·五子之歌》:“厥弟五人,御其母以从。”
抵御;抵挡。《殽之战》:“晋人御师必于殽。”

迎。《庄子·至乐》:“昔者海鸟止于鲁郊,鲁侯御而觞之于庙。”
【御风】乘风而行。
【御沟】入宫的河道。
【御宇】帝王统治国土。

yǒu
与“无”相对。《论语》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”
占有。《鸿门宴》:“沛公欲王关中,使子婴为相,珍宝尽有之。”
掌握。《察今》:“有道之士,贵以近知远。”
富有。《货殖列传序》:“礼生于有而废于无。”
收获;出产的东西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退而甘食其土之有。”
或者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“故君子有不战,战则必胜。”
用在动词前,以助语气。《少年中国说》:“干将发硎,有作其芒。”酉
yòu
通“又”,表示进一层。《劝学》:“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”
通“又”,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。《陈情表》: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。”
【有间】⒈时间很短;一会儿。⒉有缝隙。⒊有仇怨;有矛盾。
【有司】古代设官分职,各有专司,做具体工作。后泛指官吏。

yuán
衣边。《后汉书·明德马皇后纪》:“常衣大练,裙不加缘。”
顺着;沿着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”
趋向;走向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末技游食之民,转而缘南亩。”
遵照。《商君书·君臣》:“缘法而治,按功行赏。”
攀援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犹缘木而求鱼也。”
缘分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虽与府吏要,渠会永无缘。”
因为。《采草药》:“缘土气有早晚,天时有愆伏。”
【缘法】⒈因袭旧法。⒉缘分。
【缘情体物】抒发感情,铺叙物状。
【缘私】假公济私。
【缘坐】因牵连而处罪。

yán
说;谈论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。”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吾能弭谤矣,乃不敢言。”
言语;言论。《鸿门宴》:“至军中,具以沛公言报项王。”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王不听,于国人莫敢出言,三年,乃流王于彘。”
一字为一言。《琵琶行》:“因为长句,歌以赠之,凡六百一十六言。”
一句为言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今吾且死,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,我岂有所失哉?”
著作;书籍。《过秦论》:“焚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。”
无实在意义。《归去来辞》:“世与我相违,复驾言兮焉求?”
⑦词缀,多用于动词之前。《左传·僖公九年》:“既盟之后,言归于好。”
【言瑞】守信之言。
【言重】出言慎重。

zhuàng
形状;……的样子。《核舟记》:“左手倚一衡木,右手攀右趾,若啸呼状。”
情形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具告以欲死秦军状。”
景象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予观巴陵胜状,在洞庭一湖。”
陈述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先生不服,具状其囊狼怜惜之意。”
描写。《黄冈竹楼记》:“幽阒辽夐,不可具状。”
文体的一种,一般用于下对上叙述事情诉讼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。”
大概。《西门豹治邺》:“状河伯留客之久,若皆罢去归矣。”

zhēng(徵)
出征;远行。王昌龄《出塞》:“万里长征人未还。”
征伐;征讨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挟天子以征四方。”
征收;争夺。《促织》:“宣德间,宫尚促织之戏,岁征民间。”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为天下理财,不为征利。”
赋税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什一,去关市之征。”
征召。《张衡传》:“公车特征拜郎中。”
追究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寡人是征。”
证明。《观巴黎油画记》:“而其事信而有征。”
迹象;预兆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兵未战先见败征。”
【征夫】⒈行人;旅人。⒉从役之人。

zhǐ
脚。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当斩左止者,笞五百。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趾”。
停止。《察今》:“舟止,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”
【又】动使动使……停止。《鸿门宴》:“交戟之卫士欲止(之)不内。”
住下。《游黄山记》:“复从峡度栈以上,止文殊院。”
留住。《荷蓧丈人》:“止子路宿,杀鸡为黍而食之。”
阻止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河曲智叟笑而止之。”
中止。《〈论语〉十则》:“臂如为山,未成一篑,止吾止也。”
通“只”。只是;仅仅。《黔之驴》:“技止此耳。”《活板》:“若止印三二本,未为简易。”
用于句未,表示感叹。《诗经·南山》:“既曰归止,曷又怀止。”

zhāng
把弦安在弓上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夫工人之张弓……”
开弓。《诗经·小雅·吉日》:“既张我弓,既挟我矢。”
紧张;紧。《礼记·杂记》:“一张一弛,文武之道也。”
张开。《促织》:“俄见小虫跃起,张尾伸须。”
张大;扩大。《出师表》:“诚宜开张圣听。”
铺张;夸大。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》:“只管虚张声势。”
陈列;设置。《群英会蒋干中计》:“大张筵席。”
设置机关罗网以捕取鸟兽。《后汉书·王乔传》:“于是候鸟至,举罗张之。”
纺望。《水浒传》:“在门缝里张时,见智深抢到山门下。”成语有“东张西望”。
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子产以幄幕九张行。”
zhàng
骄傲自大。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:“随张,必弃小国。”
通“胀”,肚内膨胀。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:“(晋侯)将食,张,如厕。”
动〉涨;布满。**《赤壁之战》**:“顷之,烟炎张天。” ④名`通“帐”,帷帐。《荀子·正论》:“居则设张容,负依而坐。”
【张本】预为布置,为将来的行事准备条件。
【张目】睁大眼睛。助长声势。

zhù
显露。《中庸》:“诚则形,形则著,著则明。”
显著。《商君书·错法》:“如此,则臣忠君明,治著而兵强矣。”
写作。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常著文章以自娱。”
zhuó
附着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今殴民而归之农,皆著于本。”
穿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著我绣夹裙,事事四五通。”
居于;处在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盖以十舰最著前,中江举帆。”
加上。陆游《卜算子·咏梅》:“已是黄昏独自愁,更著风和雨。”
【著鞭】挥鞭策马,比喻努力向前。
【著题】切题。


自己。《孙膑减灶》:“庞涓自知智穷兵败,乃自刭。”《望洋兴叹》:“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。”
亲自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。”《垓下之战》:“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……。”
其;他(她)的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中有双飞鸟,自名为鸳鸯。”《陌上桑》:“秦氏有好女,自。名为罗敷”
原来;本来。《陌上桑》:“使君自有妇,罗敷。有夫”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我自不驱卿,逼迫有阿母。”
自然;当然。《活板》:“以手拂之,其印自落,殊不沾污。”《订鬼》:“思念存想,自见异物也。”
从;由。《察今》:“其剑自舟中坠于水。”《为学》:“越明年,贫者自南海还。”
在;自从。《三峡》:“自三峡七百里中,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。”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自君别我后,人事不可量。”
常“自非”连用,相当于“除非”、“假如不是”。《三峡》:“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”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唯圣人能内外无患,自非圣人,外宁必有内忧。”
表示让步,相当于“即使”。《汉书·周昌传》:“昌为人强力,敢直言,自萧、曹等皆卑下之。”
增音节,不译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物物各自异。种种在其中。”
【自好】自洁其身。
【自谴】自己排谴忧虑。
【自修】自我修养。自然而此治。
【自许】自己以赞美之词说自己。
【自引】⒈自己辞去官职。⒉自杀。
【自用】按自己的主张行事,不理会别人的意见。

zhǔ
君主;国君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赵主之子孙侯者,其继有在者乎?”
一地方的长官。《隆中对》:“此用武之国,而其主不能守。”
主人。《狼》:“场主积薪其中。”
事物的根本。《原君》:“古者以天下为主,君这客。”
主要的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止主谋一二人立决。”
掌管;主持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主缚者亦然。”
主张。《谭嗣同》:“力主变法。”
注重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主忠信,无友不如已者。”
皇帝的女儿,“公主”的简称。《后汉书·宋弘传》:“弘被引见,帝令主坐屏风后。”


生育;养育。《论衡·气寿》:“妇人疏字者子活。”
女子嫁人。《周易·屯》:“十年乃字。”
文字。《活板》:“每字为一印,火烧令坚。”
表字。旧时男子二十而冠,冠后根据本名涵义另取别名称表字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陈胜者,阳城人也,字涉。”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先生不知何许人也,亦不详其姓字。”
取表字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名余日正则兮,字余日灵均。”
【字乳】生育。

zhì
来到;到达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“王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。”
达到顶点。《订鬼》:“二者用精至矣。”
周到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或遇其叱咄,色愈恭,礼愈至,不敢出一言以复。”
极;最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“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。”
至于。《原君》:“至桀、纣之暴,犹谓汤、武不当诛之。”
【至如】至于,用于举例或表示别提一事。
【至于】⒈达到。⒉达到……的结局。⒊连词,表示别提一事。

suì
田间小水沟。《考工记·匠人》:“广二尺,深二尺,谓之遂。”
通达。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何往而不遂。”
顺利成长。《韩非子·难二》:“六畜遂,五谷殖。”
成功;实现。《复庵记》:“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。”
因循;仍旧。《与陈伯之书》:“若遂不改,方思仆言。”
终于;竟然。《隆中对》:“然操遂能克绍,以弱为强者,非惟天时,抑亦人谋也。”
于是;就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,叩石垦壤。”

zuò
起来;起身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“舍瑟而作。”
兴起;出现。《五蠹》:“有圣人作,构木为巢以避群害。”
发动;发出;发生。《过秦论》:“一夫作难而七庙隳。”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泉水激石,泠泠作响。”《狱中杂记》:“此疫作也。”
演奏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如乐作焉。”
振作;振奋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一鼓作气,再鼓而衰。”
干;做。《出师表》:“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,宜付有司论其刑赏。”
充任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家君作宰,路出名区。”
制作;建造。《张衡传》:“遂乃研核阴阳,妙尽璇机之正,作浑天仪。”
创作;写作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登高作赋,是所望于群公。”
劳作;劳动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”
作品。《图画》:“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。”
摹写老鼠活动的声音。《口技》:“微闻有鼠作作索索。”
【作计】⒈主意。⒉打主意。
【作色】生气;变脸色。
【作手】能手。
【作死】自寻死路。
【作用】⒈努力。⒉作为。


脚。《劝学》:“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。”《郑人买履》:“郑人有欲买履者,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。”
动物的脚。《核舟记》:“细若蚊足,钩画了了。”
器物的支撑部分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如此则荆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。”
充足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“是其为人,哀鳏寡,恤孤独,补不足。”
满足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。”《兰亭集序》:“快然自足。”
足够。《鸿门宴》:“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?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兵精粮多,足以立事。”
值得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不足为外人道也。”《〈论语〉十则》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”
【足下】⒈称对方的敬词。战国时多称诸侯国国君为足下。⒉脚下;立足的地方。


古代以伯(或孟)、仲、叔、季为排行。伯为长兄,老大。《诗经·何人斯》:“伯氏吹埙,仲玩吹篪。”
对年龄大于白己的人的尊称。《鸿门宴》:“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。”
伯父,父亲的哥哥。《陈情表》:“既无伯叔,终鲜兄弟。”
古代公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爵位的笫三等。《殽之战》:“秦伯素服郊次,乡师而哭。”
古代管一方的首领,后世沿用尊称地方长官。《陈情表》:“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。”

春秋时诸侯的盟主,又作“霸”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虽在僻陋之国,威动天下,五伯是也。”

lín
从高处向下看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飞阁流丹,下临无地。”
到;靠近。《陈情表》:“州司临门,急于星火。”《观沧海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”
面对;对着。《过秦论》:“据亿丈之城,临不测之渊以为固。”
将要;快要。《出师表》:“先帝知臣谨慎,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。”
【临池】学习书法。
【临存】地位高的人对下人的问候,看望。。
【临命】将死的时候。
【临蓐】将要分娩。

qiān
迁移;迁徙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迁其民于临洮。”
特指迁都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盘庚之迁,胥怨者民也。”指南录后序》:“时北兵已迫修门外,战、守、迁皆不及施。”
变动;变更。《六国论》:“齐人未尝赂秦,终继五国迁灭,何哉?”
调动;重新任命。《张衡传》:“公车特征拜郎中,再迁为太史令。”
放逐;流放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顷襄王怒而迁之。”
【迁客】被贬谪到京城以外做官的人。
【迁怒】怒此而移于彼。

xiào
模仿;效法。《诫兄子严敦书》:“吾爱之重之,愿汝曹效之。”
奉献;献出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仁者播其惠,信者效其忠。”
效验;验证。《订鬼》:“何以效之?”
证明。《采草药》:“根色黯恶,此其效也。”
效果。《六国论》:“燕虽小国而后亡,期用兵之效也。”
任务。《出师表》:“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。”
见效。《出师表》:“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,恐托付不效。”
【效首】被斩首。
【效尤】明知有错误而仿效之。


答应;允许。《出师表》:“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”
赞同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杂然相许。”
期望。《书愤》:“塞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鬃已先斑。”
处所。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先生不知何许人也。”
表示大约的数量。《核舟记》:“船首尾长约八分有奇,高可二黍许。”
这样;这么。刘克庄《沁园春》:“天造梅花。有许孤高,有许芬芳。”
表示感叹语气。韩愈《感春》:“三盃取醉不复论,一生长恨奈何许。”


同“溢”。水漫出来。《察今》:“澭水暴益。”
增加,与“损”相对。《出师表》:“至于斟酌损益,进尽忠言,则攸之、祎、允之任也。”
利益;好处。《伶官传序》:“《书》曰:‘满招损,谦得益。’”
更加;愈加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”
渐渐地。《黔之驴》:“益习其声,又近出前后,终不敢搏。”

yún
说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古人云:‘死生亦大矣。’”
有。《荀子·法行》:“其云益乎。”
如此;这样。《师说》:“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”
用于句首、句中、句末,无意义。《诗经·卷耳》:“云何吁矣”《左传·成公十二年》:“日云莫矣。”《核舟记》:“盖大苏泛赤壁云。”
话。《苏武传》:“勿复有云。”
云彩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云无心以出岫。”
盛多的样子。《过秦论》:“天下云集响应。”
【云云】⒈众多,又作“芸芸”。⒉如此如此。


事业;功业。《出师表》:“先帝创业未半,而中道崩殂。”
职业;职守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武陵人捕鱼为业。”
学业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其业有不精,德有不成,非天质之卑,则心不若余之专耳。”
产业。《原君》:“我固为子孙创业也。”
从事。《卖柑者言》:“吾业是有年矣。”
已经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“若业为吾所有,必高束焉,庋藏焉。”
罪孽。《少年中国说》:“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,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。”
【业根】祸种;惹祸的东西。
【业已】已经。
【业障】佛教语,罪恶的意思。3277

退

tuì
后退;退却。《冯婉贞》:“攻一时,敌退。”
退回;返回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退而甘食其土之有。”
离开朝廷;不再任职。《陈情表》:“臣之进退,实为狼狈。”
退下;离去。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》:“令从人退去,只留这门子一人伏侍。”
衰退;减退。《芙蕖》:“避暑而暑为之退。”
谦让。《柳毅传》:“毅撝退辞谢,俯仰唯唯。”


陈列;陈设。陶渊明《杂诗》:“觞弦肆朝日,樽中酒不燥。”
手工作坊。《论语·子张》:“百工居肆以成其事。”
商店;店铺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卿为清望官,奈何饮于酒肆?”
集市;街市。《马伶传》:“列兴化于东肆,华林于西肆。”
放肆;放纵;任意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参之庄老以肆其端。”
伸展;扩展。《左传·僖公三年》:“(晋)又欲肆其西封。”


近。《韩非子·亡征》:“怙强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国者,可亡也。”
走近;逼近。指南录后序》:“时北兵已迫修门外,战、守、迁皆不及施。”
逼;逼迫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荆州之民附曹者迫兵势耳,非心服也。”
急迫;危急;紧急。《鸿门宴》:“此迫矣,臣请入,与之同命。”
催促。杜甫《戏题画山水图歌》:“能事不受相促迫。”
狭窄。《后汉书·窦融传》:“西州地势局迫。”
【迫胁】⒈强迫;逼迫;威逼。⒉狭窄。
【迫措】夹击;围捕。措,通“笮”,挤压,夹住。

qiáng
(弓弩)硬而有力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。”
泛指强健有力。《劝学》:“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。”
强大;强盛。《陈情表》:“外无期功强近之亲,内无应门五尺之僮。”
【又】强者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弱固不可以敌强。”
加强;增强。李斯《谏逐客疏》:“强公室,杜私门。”
强悍;强横。《周处》:“周处年少时,凶强侠气,为乡里所患。”
胜过;比……强。苏轼《上神宗皇帝书》:“宣宗收燕、赵,复河、隍,力强于宪、武矣。”
【又】在……方面强;强于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博闻强志。”
馀;有馀。《木兰诗》:“策勋十二转,赏赐百千强。”
qiǎng
强迫。《促织》:“少年固强之。”
强行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度之,终不可强夺。”
勉强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“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,必虑人逼取。”
竭力;尽力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太后不肯,大臣强谏。”
jiàng
固执;强硬不屈。《与陈伯之书》:“唯北狄野心,掘强沙塞之间。”
【强死】壮健而死,死于非命。
【强宗】豪门,有权势之家。
【强起】强迫人出来做官。勉强起身。

jiǎn
写字用的竹简、竹片。蔡邕《独断》:“策者,简也。”
笏;手板。李公佐《南柯太守传》:“有一人紫衣象简前趋。”
书信;信函。《梦溪笔谈》:“乃为一简答之。”
同“拣”,挑选。《核舟记》:“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。”
简单;简略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盖叹郦元之简,而笑李渤之陋也。”
【简练】⒈用心研习。⒉简明干练。